溫胃湯

《直指》卷十七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熟附子1兩,當歸1兩,厚朴(制)1兩,人參1兩,橘紅1兩,半夏曲1兩,生白姜1兩,甘草(炙)1兩,川椒(去合口者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冷則氣聚,脹滿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加大棗2枚,水煎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十七。

《千金》卷十六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1兩,當歸1兩,厚朴1兩,人參1兩,橘皮1兩,芍藥1兩,甘草1兩,乾薑5分,蜀椒3合。

功效主治

胃氣不平,時脹,咳不能食。憂思聚結,脾肺氣凝,陽不能正,大腸與胃氣不平,脹滿上衝,咳食不下,脈虛而緊澀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六。

《白喉全生集》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條參5錢,銀花3錢,法夏(薑汁炒)3錢,殭蠶(薑汁炒)3錢,炮姜(炒)1錢半,白芍1錢半,制附片3錢,陳皮1錢,粉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白喉,寒邪入裡,白見於關內,成點成塊,或滿喉俱白,色如凝膏,喉內淡紅微腫,時痛時止,舌苔白厚,不思飲食,目眩倦臥,或手足逆冷,腹痛欲吐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白喉全生集》。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四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肉桂1錢(夏月減半),厚朴1錢,陳皮1錢,香附1錢,當歸1錢半,川芎1錢,車前子1錢,枳殼1錢半,黑姜5分,桃仁1錢,半夏1錢,砂仁5分,生芝麻1錢,炒米50粒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臨產,胃氣虛寒,或冬月去衣太早,下體受寒,或胎上通心,氣逆而忽然嘔吐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四。

《東醫寶鑑·雜病篇》卷六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乾薑(炮)1錢半,附子(炮)1錢2分半,半夏曲1錢2分半,厚朴1錢2分半,人參1錢2分半,陳皮1錢2分半,甘草(炙)1錢2分半,當歸1錢2分半,川椒(炒)1錢。

功效主治

胃氣虛冷,脘腹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貼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東醫寶鑑·雜病篇》卷六。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五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厚朴、陳皮、半夏、豆蔻、羌活、防風、香附、藿香、乾薑、神曲、山楂、生薑、砂仁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嘔吐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五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厚朴、砂仁、甘草、陳皮、乾薑、白豆蔻、黃耆、人參、益智仁、薑黃。

功效主治

外受風寒,胃脘疼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。

《理瀹》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)1錢,姜厚朴1錢,半夏1錢,陳皮1錢,當歸1錢,川椒1錢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寒,腹滿濡時減,吐利厥冷。

使用方法

炒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理瀹》。

《誠書》卷六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藿香、蒼朮(炒)、陳皮、青皮、乾薑、厚朴(炒)、桔梗、防風、木通。

功效主治

感寒唇青。

使用方法

上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誠書》卷六。

《嵩崖尊生》卷九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炮姜、半夏、生薑。

功效主治

寒溼,嘔清水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崖尊生》卷九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丁香少許,木香、陳皮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茯苓、白朮(炒)、乾薑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胃寒,痛不即止,唇白麵青,四肢厥冷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三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乾薑1錢半(炒),厚朴8錢(制),白豆蔻1錢(去殼,炒,研),益智1錢半(炒),薑黃1錢,甘草5分,人參8分,陳皮1錢半,砂仁1錢半(炒)。

功效主治

胃脘痛,脈弦細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去滓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三。

《會約》卷四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山藥(炒)3錢,扁豆(炒,研)3錢,甘草(炙)1錢半,茯苓1錢半,白朮2錢,乾薑(炒)1-2錢,吳茱萸8分(開水泡用),補骨脂(炒)1錢半,肉豆蔻(去油)1錢3分。

功效主治

腹冷痛下洩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及下利清谷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四。

《喉證指南》卷四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、當歸、厚朴、黨參、橘皮、芍藥、甘草、乾薑、蜀椒、白朮、半夏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寒,脹滿上衝,飲食不下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喉證指南》卷四。

《會約》卷八: 溫胃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2錢,白朮2錢,扁豆(炒)2錢,茯苓1錢,甘草(炙)8分,砂仁(炒)5分,淮藥(炒)2錢,當歸1錢半(洩者不用),藿香6分,陳皮7分,乾薑(炒)1-2錢,生薑8分,蓮肉(炒)2錢,紅棗3枚。

功效主治

飲食傷脾,或吐或瀉,或睏倦多汗,六脈豁大無神,此大虛之候。及病去後,陽氣未舒,陰翳作滯,不思飲食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食遠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八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