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胃散

《脾胃論》卷下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真生地黃3分,當歸身3分,牡丹皮半錢,黃連6分(如黃連不好,更加2分,如夏月倍之),升麻1錢。

功效主治

胃經積熱,上攻口齒,上下牙痛不可忍,牽引頭腦,滿面發熱,其齒喜冷惡熱,或牙齦潰爛,或牙宣出血,或唇口腮頰腫痛,口氣臭熱,舌咽乾燥,舌紅苔黃,脈滑大而數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都作1服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,放冷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脾胃論》卷下。

《癘瘍機要》卷下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升麻、白芷、防風、白芍藥、幹葛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羌活、麻黃、紫浮萍、木賊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熱毒在表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5-7錢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癘瘍機要》卷下。
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黃芩1錢,黃連1錢,生地1錢,丹皮1錢,升麻1錢,石膏1錢。

功效主治

胃經有熱,牙齒或牙齦作腫,出血不止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2茶鍾,煎至8分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

《瘍科選粹》卷三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身1錢5分,生地黃1錢5分,牡丹皮1錢5分,黃連1錢5分,升麻3錢,石膏2錢,細辛3分,黃芩1錢。

功效主治

胃脘痛,胃火盛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科選粹》卷三。

《誠書》卷六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黃芩、天花粉、厚朴(姜制)、石膏(制)、枳殼、黃連、陳皮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舒舌、弄舌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誠書》卷六。

《證治匯補》卷四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黃連2分,生地2分,升麻5分,丹皮5分,當歸3分,芍藥3分。

功效主治

陽明經齒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匯補》卷四。

《證治匯補》卷四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、丹皮、山梔、知母、玄參、黃芩、石膏、升麻、幹葛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陽明經齒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匯補》卷四。

《辨證錄》卷五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錢,半夏2錢,茯苓3錢,桂枝3分,麥冬3錢,陳皮1錢,葛根1錢。

功效主治

春溫。春月傷風,發寒發熱,口苦,兩脅脹滿,或吞酸吐酸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辨證錄》卷五。

《嵩崖尊生》卷六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丹皮1錢,青皮6分,甘草5分,石膏1錢,生地黃1錢,防風1錢,荊芥1錢。

功效主治

胃熱牙痛面熱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崖尊生》卷六。

《種痘新書》卷三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,寒水石1兩。

功效主治

痘症口瘡,舌爛唇裂。

炮製方法

俱用火煅。先以黃芩、黃柏、黃連、南星、貝母、藿香、甘草諸藥煎熬至藥水1盞,然後投2石(火煅)置藥水中,取起曬乾,又入藥水,如是者數次,乃取2石為末,加硼砂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種痘新書》卷三。

《慈禧光緒醫方選議》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人中白3錢,青黛1錢半,白芷1錢半,杭芍1錢半,生石膏2錢,冰片1錢,牛黃5分,麝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口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上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慈禧光緒醫方選議》。

《活人心統》卷下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益元散1兩,砂仁5錢。

功效主治

心下痞悶,嘔吐,諸藥不效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冷水或沸湯調下1-2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人心統》卷下。

《青囊秘傳》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殭蠶、白芷、細辛、川芎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牙作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細末,吹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青囊秘傳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孔氏家傳》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生薑(薄切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胃熱吐。

炮製方法

以生面拌,曬極幹,略焙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紫蘇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孔氏家傳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八引張渙方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川楝子半兩,黃柏(微焙,炙)半兩,當歸(洗,焙乾)半兩,地榆(炙)半兩,黃連(去須,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挾熱洩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8分,煎至4分,乳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八引張渙方。

《金鑑》卷五十一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、丹皮、黃連、當歸、升麻、石膏(煅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胎熱,蓄於胃中,牙根腫如水泡,名曰重齦。小兒麻時口臭。

使用方法

引用燈心,水煎服。將水泡用針刺破,外敷1字散,內服清胃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五十一。

《金鑑》卷六十三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薑黃、白芷、細辛、川芎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骨槽風初起。乃手少陽三焦,足陽明胃二經風火,起於耳前,連及腮頰筋骨隱痛,腫硬難消,熱不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先以鹽湯漱口,再以此散擦牙痛處。內服清陽散火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六十三。

《金鑑》卷七十八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車前子1錢,石膏1錢,大黃1錢,柴胡1錢,桔梗1錢,黑參1錢,黃芩1錢,防風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生贅。固脾胃積熱上壅,贅生眼胞之內,初起如麻子,久則漸長如豆,隱摩瞳仁,赤澀淚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七十八。

《幼幼整合》卷三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雅黃連、白當歸、綠升麻、懷生地、粉丹皮、白芷梢各等分,北細辛減半。

功效主治

走馬牙疳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整合》卷三。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黃連、石膏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、連翹、元參、甘草、粳米。

功效主治

牙痛,牙宣,口臭,口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酒炒黃連、生地、當歸、丹皮、石膏、黑梔。

功效主治

熱邪蘊隆於胃,牙根潰爛出血,唇口腫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、當歸、丹皮、青皮、防風、細辛、升麻。

功效主治

陽明胃熱齒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。

《喉症指南》卷四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4錢(煅),生地3錢,黃連2錢,連翹2錢,丹皮2錢,升麻8分。

功效主治

陽明實火,牙痛,口瘡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喉症指南》卷四。
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二: 清胃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1兩(煅),寒水石1兩(煅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口瘡。

炮製方法

以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、砂仁、知母、花粉、甘草等分,煎水甚濃去滓,將2石煅後,入藥水內淬,取起曬乾,又入藥水內淬、取曬乾,又入藥水內浸數次,然後用2石研末,加入硼砂4錢。

使用方法

凡瘡口敷之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