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肺飲
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四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麥冬2錢,桔梗2錢,知母1錢,荊芥1錢,天花粉1錢,石菖蒲8分,訶子肉8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,發熱聲變,咽乾聲啞,及氣實痘形飽滿,或咳嗽有痰,或發狂熱,或氣促悶亂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四。

《麻症整合》卷三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黃連、川貝、兜鈴、橘紅、阿膠、麥冬、桑皮、杏仁、甘草、五味、玉竹。

功效主治

肺虛熱嗽。

使用方法

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症整合》卷三。

《醫門補要》卷中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生地、生石膏、麥冬、知母、梔子、黃芩、蒼耳子、丹皮、川芎。

功效主治

鼻淵。

使用方法

上以豬膽汁為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門補要》卷中。

《內外驗方秘傳》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生地3錢,天冬2錢,麥冬2錢,貝母3錢,百合3錢,條參2錢,玉竹3錢,白芍2錢,阿膠3錢。

功效主治

胸前骨凸,將成雞胸。

使用方法

以梨肉3片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內外驗方秘傳》。

《馬培之醫案》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杏仁2錢,蘇梗1錢,瓜簍皮3錢,川貝母1錢,橘紅1錢,桑葉1錢,枳殼8分,枇杷葉3錢(去毛),牛蒡子、桔梗1錢。

功效主治

雞胸,內有痰熱兼受外風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馬培之醫案》。

《證治寶鑑》卷十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羚羊、葶藶、麥冬、桑葉、黃芩、甘草、牽牛、桔梗、芍藥。

功效主治

肺熱、白睛赤脈交加澀痛,視物如煙花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寶鑑》卷十。

《痘疹活幼至寶》卷終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石膏2錢,生地2錢,麥門冬1錢(去心),元參1錢,桔梗8分,黃芩8分,當歸尾8分,知母8分,柴胡6分,陳皮6分,甘草5分,殭蠶5條。

功效主治

痧證4-5日,回時尚有餘毒留於肺胃,咳嗽氣粗,外熱不退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竹葉3片.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活幼至寶》卷終。

《外科十三方考》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瓜蔞仁7分(去油),桔梗7分,黃連7分,生地7分,二冬7分,陳皮7分,黃芩5分,梔子5分,連翹5分,赤芍5分,前胡5分,半夏5分,川芎5分,茯苓5分,豬芩5分,木通5分,花粉5分,白芷5分。

功效主治

鼻息肉。

使用方法

燈心為引。於7月7日收甜瓜蒂陰乾,臨用時以1分研末,再用白礬少許,棉裹塞鼻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十三方考》。

《醫林繩墨大全》卷二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當歸、白芍、熟地、茯苓、麥冬、五味子、陳皮、知母、黃柏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發熱,咳嗽痰喘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林繩墨大全》卷二。

《類證治裁》卷二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知母7分,貝母7分,杏仁7分,桔梗7分,薄荷7分,赤茯苓7分,天冬7分,甘草7分,前胡1錢,桑皮1錢,枳殼1錢。

功效主治

肺熱咳嗽,痰稠面紅,身熱喘滿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類證治裁》卷二。

《證因方論集要》卷二引黃錦芳方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黃芩、生地、阿膠、甘草稍。

功效主治

肺熱移於小腸,溺血,飲食如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因方論集要》卷二引黃錦芳方。

《痘疹會通》卷五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天花粉、西河柳、麻黃、桔梗、杏仁、瓜簍霜、百部、桑皮、黃芩。

功效主治

痘疹、麻子己退、餘火未清,音啞,發瘡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會通》卷五。

《盤珠集》卷下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梔子、黃芩、知母、麥冬(去心)、桑皮、烏梅。

功效主治

子嗽,嗽血不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盤珠集》卷下。

《麻科活人》卷三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麥冬、牛蒡子、防風、茯苓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知母、桔梗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麻後傳肺胃二經,咳喘急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科活人》卷三。

《宋氏女科秘書》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川芎1錢,黃芩1錢,貝母1錢(去心),知母1錢(蜜水炒),阿膠1錢(炒成珠),生地1錢,蒲黃1錢(炒),陳皮1錢,白芍藥1錢(酒炒),天門冬1錢(去心),前胡1錢,藕節(小片),炙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虛勞熱發,咳嗽吐血。

使用方法

食前徐徐溫服。先服此方,後服逍遙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宋氏女科秘書》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連翹、陳皮、甘草、黃芩、苡仁、當歸、生地(或加黃連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肺經有熱,流入大腸而便血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天麻、膽星、貝母、桔梗、陳皮、花粉、桑皮、枳殼、黃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龜胸、龜背,外證漸減而有痰熱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一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桑皮、貝母、桔梗、蘇子、柴胡、薄荷、陳皮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痘症脾經熱盛,鼻孔掀而氣湊幹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一。

《痘疹定論》卷四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桑白皮5分(炙),地骨皮5分,麥門冬1錢(去心),柴胡6分,元參8分,桔梗7分,陳皮3分,黃芩7分(酒炒),石膏1錢(煅),天花粉8分,生地黃1錢,木通7分,生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疹後咳嗽氣粗。

使用方法

燈心、淡竹葉為引煎,再磨羚角汁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定論》卷四。

《嵩崖尊生》卷六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辛夷6分,黃芩1錢,山梔1錢,麥冬1錢,百合1錢,石膏1錢,知母1錢,甘草5分,枇杷葉3片,升麻3分。

功效主治

鼻內肉贅臭痛。

使用方法

內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崖尊生》卷六。

《張皆春眼科證治》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桑皮9g,酒黃芩12g,天花粉9g,桔梗6g,石膏12g,赤芍9g,薄荷6g。

功效主治

肺經風熱,暴發火眼。熱重於風,癢輕痛重,赤重於腫,眵淚膠粘,且兼口渴、便秘,脈數有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張皆春眼科證治》。

《醫方集解》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杏仁1錢(去皮尖),貝母1錢,茯苓1錢,桔梗5分,甘草5分,五味子5分,橘紅5分。

功效主治

痰溼氣逆而咳嗽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生薑,水煎,食遠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集解》。

《衛生鴻寶》卷四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桑葉、沙參、羚角、連翹、桔梗、甘草、橘紅、川貝。

功效主治

痧點已透,喉爛漸減,神爽熱淡而咳嗽未平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鴻寶》卷四。

《幼科金針》捲上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前胡、桑皮、枯芩、款冬花、杏仁、橘紅、百部、川貝、桔梗、蘇子、枳殼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咳嗽,聲音壅滯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燈心1撮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金針》捲上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桔梗、黃芩、山梔、連翹、天花粉、玄參、薄荷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熱結小便不利,喘咳面腫,氣逆胸滿,舌赤便秘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石膏、桔梗、山梔、知母、連翹、川黃連、甘草、麥冬、杏仁、枇杷葉。

功效主治

溼火上消。溼熱傷肺,煩渴引飲,咳嗽面腫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骨皮、桔梗、甘草、黃芩、桑白皮。

功效主治

溼熱身腫。身熱目黃,小便赤澀,胸腹脹悶,四肢黃腫,口渴心煩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二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桔梗、甘草、杏仁、天花粉、黃芩、山梔、薄荷、連翹。

功效主治

肺經咳嗽,氣急喘咳,痛引缺盆右脅下,灑淅惡寒,或右臂筋吊痛,痰咯難出,或吐白涎,口燥聲嘶,寸口脈洪數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二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山梔、黃芩、薄荷、甘草、桔梗、連翹。

功效主治

外感腋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竹葉7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一。

《玉案》卷六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銀柴胡1錢,玄參1錢,陳皮1錢,桔梗1錢,白茯苓8分,地骨皮8分,麥門冬8分,薏苡仁8分,人參8分,甘草8分,瓜蔞仁8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癰。咳吐膿痰,胸膈脹痛,上氣喘急,發熱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燈心30莖,煎8分,食遠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六。

《玉案》卷三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粉草1錢,細辛1錢,川烏5分,荊芥8分,木賊草8分,殭蠶8分,旋覆花8分,黃芩8分。

功效主治

衝風淚出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三。

《簡明醫彀》卷六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麻黃1錢2分,麥門冬1錢5分,知母8分,天花粉8分,荊芥8分,訶子6分(取肉),菖蒲6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疹,咽乾聲啞。

使用方法

上水煎,加竹瀝小半鍾,生薑汁3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簡明醫彀》卷六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六十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0粒,麥冬5分(酒洗),人參5分(酒洗),當歸身5分(酒洗),生地黃5分(酒洗),黃耆1錢。

功效主治

衄血久不愈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作1服。水煎,食後溫服。先以三稜針於氣衝上點刺出血,更服此藥尤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六十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八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紫蘇葉1錢,陳皮1錢,白茯苓1錢,前胡1錢,杏仁1錢,香附1錢,山梔仁(炒)1錢,桔梗1錢半,桑白皮1錢半,枳實7分,黃連3分,甘草2分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蔥白,水煎,食後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八。

《證治匯補》卷八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茯苓、黃芩、桑皮、麥冬、山梔、澤瀉、木通、車前。

功效主治

肺脾氣燥淋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匯補》卷八。

《直指》卷八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前胡3分,荊芥3分,桑白皮(炒)3分,甘草(炙)3分,枳殼(制)3分,知母半兩,貝母(去心,炒)半兩,腦荷半兩,赤茯苓半兩,北梗半兩,紫蘇半兩,阿膠(炒)半兩,杏仁(去皮)半兩,天門冬(去心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上熱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加生薑3片、烏梅1枚,食後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八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)半兩,柴胡(淨洗)2兩,杏仁1兩(湯泡,去皮尖),桔梗1兩(銼,炒),赤芍藥1兩,荊芥1兩,枳殼1兩(去瓤,銼片,麥麩炒微黃),桑白皮1兩(銼,炒),北五味子1兩,麻黃1兩(去節存根,銼碎,湯泡濾過,焙乾),半夏(湯煮透,濾,仍銼,焙乾)1兩,旋覆花5錢,甘草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肺受風邪客熱,嗽聲不斷,氣促喘悶,痰壅鼻塞,流涕失音;及時行疹毒痘瘡,涎多咳嗽,咽痛煩渴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以水1盞,加生薑2片,蔥1根,煎至7分,溫服,不拘時候。或入薄荷同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三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茯苓、白朮、豬苓、澤瀉、琥珀、木通、甘草、薄荷、瞿麥、扁蓄、滑石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上焦有熱,肺氣傷而不清,渴而小便不利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燈心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三。

《癘瘍機要》卷下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茯苓1錢,豬苓3錢,燈心1錢,木通7分,瞿麥5分,扁蓄3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經有熱,絕寒水生化之源,渴而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分作2劑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癘瘍機要》卷下。

《育嬰秘訣》卷三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前胡3分(去蘆),柴胡3分,荊芥3分,桑白皮3分(蜜炙),炙甘草3分,枳殼3分,知母5分,貝母5分,薄荷葉5分,茯苓5分,桔梗5分,紫蘇5分,阿膠5分(炒),杏仁5分(去皮,另研),天冬5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上逆咳嗽,面白有痰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油膩。

使用方法

用烏梅同煎,去滓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育嬰秘訣》卷三。

《魯府禁方》卷一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麥門冬、生知母、貝母、紫菀、前胡、黃連、五味子、地骨皮、人參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陰虛火動,發熱咳嗽,吐血盜汗,痰喘心慌。

使用方法

上水煎,入量便1鍾,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魯府禁方》卷一。

《直指小兒》卷三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桑白皮(炒)半兩,紫蘇1分,北前胡1分,黃芩1分,當歸1分,天門冬(去心)1分,連翹1分,防風1分,赤茯苓1分,北梗1分,生乾地黃1分,甘草(炙)1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疳咳嗽,氣逆多啼,揉鼻咬甲,寒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井水煎,食後服,次用化(匿蟲)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小兒》卷三。

《證治匯補》卷八引東垣方: 清肺飲

配方組成

茯苓、黃芩、桑皮、麥冬、車前、山梔、木通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熱口渴,小便不通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匯補》卷八引東垣方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