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茱萸丸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桂心半兩,乾薑1分(炮裂,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赤芍藥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芎半兩,人參3分(去蘆頭),細辛3分,真珠3分(細研),桃白皮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大小便氣藥不利,脹滿,關格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生薑、橘皮湯送下,日3次。以通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細辛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心腹俱冷,卒腹滿,短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溫酒送下。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湯洗,焙炒)1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芍藥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旋復花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紫菀(去苗土)半兩,人參半兩,白朮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半夏(湯洗7遍去滑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寒疝心腹痛,或逆搶心,煩滿不得臥,惡風驚惕不食,變發寒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三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甘遂半兩(煨令微黃),甜葶藶3兩(隔紙炒令紫色),椒目1兩半(微炒去汗),赤茯苓1兩半,檳榔1兩,皂莢1兩(去黑皮,塗酥炙令黃焦,去子)。

功效主治

水氣,心腹鼓脹,上氣喘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飲送下。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七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湯洗,焙乾炒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訶黎勒皮半兩,白礬灰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久下痢赤白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食前粟米飲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湯洗、焙乾炒)1兩半,乾薑(炮)1兩半,赤石脂2兩,陳曲(炒)2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4兩,當歸(切,焙)4兩。

功效主治

冷痢下膿血,臍腹痛脹滿,食不消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米飲送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炒)1兩半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草豆蔻(去皮)2兩,桂(去粗皮)1兩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4兩,丁香3分,木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藏積冷,疼痛久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煮陳曲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米飲或煨生薑、橘皮煎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瓦上炒)3分,胡椒半兩,人參半兩,當歸(銼,焙)半兩,甘草半兩(一半生用,一半紙裹5-7重,醋浸令透,火內慢煨乾,又浸,如此7遍),半夏1兩(用生薑4兩研汁,入沙罐子內,薑汁並水煮,候擘破看存2分白心,取半夏細研為膏),白礬(燒存性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年深膈氣翻胃,飲食之物至晚皆吐出,悉皆生存不化,膈上常有痰涎,時時嘔血,胸中多酸水,吐清水無時,夜吐輒至曉,日漸羸瘦,腹中痛楚,時復冷滑,或即閉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以半夏膏和丸,如稍硬,添薑汁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諸毒物,惟可食油煎豬服脾軟飯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桑、柳枝各21莖,銀器內煎湯吞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(人衛本)卷四十六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湯洗,焙乾炒)6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半,桂(去粗皮)4兩,蓽撥2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2兩,乾薑(炮)2兩,蓽澄茄2兩,胡椒(炒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虛吞酸嘔逆,腹痛洩瀉,不思飲食,腹脅膨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(人衛本)卷四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湯浸7遍,炒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3分,檳榔(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冷氣攻心腹,脹痛,宿食不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1分(湯浸,焙乾炒),山茱萸、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、石斛(去根)半兩,細辛(去苗)1分,芎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分,菟絲子(酒浸,別搗)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分,羌活(去蘆頭)1分,獨活(去蘆頭)1分,木香1分,草薢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中風,惡風多汗,面浮腫,腰脊痛,不能正立,面色枯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醇酒半盞、煉蜜半盞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、日午、臨臥鹽湯或鹽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二九引《經驗良方》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4兩,甜葶藶2兩(炒),甘遂1兩(水煮)。

功效主治

水腫腹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焙乾,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晨、午、臨臥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二九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2分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細辛1兩,紫菀1兩(去苗土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旋復花半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人參3分(去蘆頭),熟乾地黃2兩,白朮1兩,赤茯苓1兩,當歸3分(銼碎,微炒),赤芍藥3分,桂心1兩,訶黎勒1兩半(用皮),木香1兩。

功效主治

寒疝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赤茯苓半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白朮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桂心1兩,半夏1兩(湯浸7遍去滑),赤芍藥1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川椒1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人參1兩(去蘆頭),木香1兩。

功效主治

寒疝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生薑湯送下,日4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黃連半兩(去須,微炒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桂心半兩,木香半兩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久冷下痢不止,腹痛不能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澤瀉1兩,赤茯苓1兩,赤芍藥1兩,半夏1兩(湯洗7遍去滑),白朮1兩,防葵1兩。

功效主治

飲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生薑湯送下,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微炒)1兩,木香1兩,當歸(微炙)1兩,桃仁(去皮尖雙仁,麩炒,研)半兩,硇砂(研)1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血氣(疒丂??)痛,血塊作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硇砂硇砂、桃仁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檳榔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七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湯洗10遍,焙)3兩,蜀椒(去目及閉口者,炒出汗)3兩,高良薑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麩炒黃)1兩半,白朮2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子宮久冷,妊娠數墮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幹柿20個,以好酒浸令軟,研膏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-15丸,空心、臨臥溫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七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七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洗7次,焙乾)半兩,良姜(銼碎)5兩,乾薑(炮)5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積冷,脾胃不和,心腹疼痛,嘔吐洩瀉,腹內絞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打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、食前清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七。

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深師方》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8分,附子3分(炮),厚朴5分(炙),半夏5分(洗),桂心5分,人參5分,礬石5分(熬),枳實5分(炙),乾薑5分。

功效主治

久寒癖,胸滿短氣,心腹堅,嘔吐,手足逆冷,時來時去,痛不欲食,食即為患,心冷,引腰背強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酒送下,日3次。不知,增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五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(酒、醋淬7遍)2兩,白石脂2兩,鱉甲(醋炙黃)1兩,當歸(洗,焙)1兩,白朮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柏葉(微炒)1兩,桑寄生1兩,乾薑(炮)1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1兩,白芍藥3分,金毛狗脊(去毛)3分,吳茱萸(湯洗7遍,焙乾,微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帶下久虛,胞絡傷敗,月水不調,漸成崩漏,氣血虛竭,面無顏色,腰腹急痛,肢體煩疼,心忪頭運,手足寒熱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或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五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三引石信甫方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不拘多少(作4份,1份酒浸,1份童子小便浸,1份醋浸,1份水浸,合蒸,焙乾)。

功效主治

膀胱氣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水煮麵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空心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三引石信甫方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四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3分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澤瀉3分,白朮3分,赤茯苓3分,木香半兩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因食熱及飲冷水過多,上氣胸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溫生薑湯送下,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四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木香1兩,檳榔1兩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赤茯苓2兩,烏喙1兩(炮裂,去皮臍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赤芍藥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桂心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七疝氣,心腹結聚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以熱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3分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川大黃3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1兩,白朮1兩,赤茯苓1兩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柴胡1兩(去苗)。

功效主治

酒癖,久寒宿食不消,面色萎黃,四肢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粥飲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湯浸7遍,焙乾)3分,當歸(微炙)1兩1分,桃仁(去皮尖雙仁,麩炒黃)1兩1分,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樸消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1兩,芎1兩,黃耆(銼)1兩,人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月事欲下,臍腹撮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40丸,空心以酒送下,日3次。或為散子,每服1錢匕,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三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大麥芽(炒)5錢,肉桂5錢,吳茱萸1兩(鹽水洗),蒼朮1兩(米泔浸),陳皮5錢(去白),炒神曲5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心酸,痰飲積在胸胃脾間,時時酸心,或吐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稀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-60丸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赤石脂1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厚朴半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木蘭皮半兩,白朮半兩(微炒),白頭翁半兩(銼,微炒),黃連半兩(去須,微炒),黃柏半兩(微炙,銼),石榴皮半兩(銼碎,炒令微焦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冷痢,下青白色物如魚腦,腹痛,多時不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3歲兒每服5丸,以粥飲送下,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巴豆(秋、夏用30個,春、冬用50個,去皮心研,紙裹壓去油),乾薑1兩(炮裂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癖氣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巴豆研令勻,軟飯為丸,如黍粒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生薑、橘皮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厚朴1兩半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乾薑3分(炮裂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寒癖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溫酒送下,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
《元戎》卷十二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1兩半(湯洗,炒),神曲(炒)5兩,白朮(炒)4兩,肉桂2兩半,乾薑(炮)2兩半,川椒(去目,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陰溼勝,臟腑不調,脹滿腹痛,水谷不化,怠惰嗜臥,時時下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食前米飲送下15-2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元戎》卷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一引《博濟》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湯泡,焙炒)、青皮(去白,焙)、乾薑(炮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腰膝無力,行步艱難,虛憊冷積,面黃體腫,飲食進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無灰酒和成劑,別用無灰酒和麵作餅子,厚一指,每一餅內,安藥一皂莢大,用稈草一束,一半燒成草灰,一半旋添同燒,仍安藥餅子,於火內煨令香熟,放冷去面,取藥酒和成劑,如藥硬,入少無灰酒和之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、日午、夜臥鹽湯送下。其藥面亦暖可食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一引《博濟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4兩(陳者)。

功效主治

脾元虛冷,宿食不消,心腹刺痛,嘔逆醋心,面黃痿弱。

炮製方法

用大萊菔一枚,剜心空,入茱萸在內,以蓋覆之,用黃泥團裹,溏灰火內熟煨,取出,別用慢火以醋炒令勻熟,為末和丸,用葛布袋盛之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-10粒,空心米飲送下,久服永無冷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。
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四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炒)1兩,橘皮(洗)2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因嘔而噦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白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四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二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十五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雞子5個(去黃),吳茱萸根3兩(東引者,為末),蠟3兩,粳米粉1合。

功效主治

肝勞,或生長蟲,恐畏不安,眼中赤脈。

炮製方法

上將茱萸根末與米粉和令勻,於銅器中以雞子及熔蠟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腹以粥飲送下。蟲當自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二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桂心1兩,乾漆1兩(搗碎,炒令煙出),檳榔1兩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木香1兩,白朮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桔梗1兩(去蘆頭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卒心痛,氣悶欲絕,面色青,四肢逆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熱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一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1兩半,乾薑1兩半,桂心1兩,白朮2兩,人參1兩,橘皮1兩,蜀椒(去閉口及子,汗)1兩,甘草(炙)1兩,黃芩1兩,當歸1兩,桔梗1兩,附子1兩半(炮)。

功效主治

卒心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-15丸,酒飲送下,飯前、食後任意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一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深師方》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10分,紫菀3分,白薇3分,烏頭10分(炮),桂心6分,前胡5分,芍藥5分,細辛5分,芎5分,黃芩5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冷痰癖疝,食不消,心腹痛,氣弱不欲食,虛惙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冷水、桃李、生蔥、生菜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酒送下,日3次。稍加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深師方》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二十一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三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、蓽茇、昆布、杏仁、葶藶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水氣,通身洪腫,氣急,百藥治之不愈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氣急服5丸。勿令飽食,食訖飽悶氣急,服之即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二十一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湯洗,焙乾炒)1分,夜明沙(炒)1分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風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蟾酥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綿裹1丸,於痛處咬,勿咽津。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六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(湯洗,焙乾炒)3兩,蜀椒(去目並閉口,炒出汗)2兩,乾薑(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便利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加至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六。

方出《丹溪心法》卷三,名見《杏苑》卷四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茱萸1兩(去枝梗,煮少時,浸半日,曬乾),陳皮1兩,蒼朮(米泔浸)1兩,黃連2兩(陳壁土炒,去土秤),黃芩1兩(如上土炒)(或加桔梗1兩、茯苓1兩)。

功效主治

吞酸,因於溼熱鬱積於肝而出,伏於肺胃之間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神曲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宜用糲食、蔬菜自養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丹溪心法》卷三,名見《杏苑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四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1兩(斤)。

功效主治

冷氣攻刺,腰間疼痛,俯仰不得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用生絹袋盛,以醋3升,浸一復時取出,掘一地坑,可深尺餘,以一秤炭火,燒令地通赤,去火,以火箸系茱萸袋子,懸於坑內,上以瓦盆子蓋,四畔以土擁之,經宿後取出,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四。

《蘭室秘藏》卷中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2分,青皮2分,白殭蠶4分,薑黃4分,澤瀉4分,柴胡4分,當歸身6分,炙甘草6分,益智仁8分,人參8分,橘皮8分,升麻8分,黃耆8分,半夏1錢,草豆蔻仁1錢2分,吳茱萸1錢2分,麥糵面1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胸膈不通,善嚏,鼻流清涕,寒甚出濁涕,嚏不止,比常人大惡風寒,小便數而欠,或上飲下便,色清而多,大便不調,夜寒無寐,甚則為痰咳,為嘔為噦,為吐為唾白沫,以至口開目瞪,氣不交通欲絕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勿多飲湯,恐速下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溫水送下,細嚼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蘭室秘藏》卷中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四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橘皮(洗)1兩,吳茱萸(醋炒)1兩,附子(炮裂;去皮臍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寒傷胃脘,腎氣先虛,逆氣上乘於胃,與氣相伴不止,氣自腹中起,上築於咽喉,逆氣連屬而不能出,呃或至數十聲,不得喘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白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0-80丸,食前溫生薑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五: 吳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神曲1兩(炒令微黃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白朮1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桂心1兩,熟乾地黃1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。

功效主治

脾臟冷氣積滯,醋心嘔逆,宿食不消,腹髒虛鳴,時時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冷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