珍珠3-5粒(犁尖鐵器上煿微黃色,研),豌豆49粒(燒灰存性),頭髮(燒灰存性)。
痘瘡疔黑紫,頭黑爛臭不可聞。
上為細末,用搽面油胭脂調成膏子。
將兒在漫燠處安存,忌風寒穢氣,先用簪尖平撥開疔口,將藥絍入疔內,即時變為紅白色,餘瘡皆起。又嘗見疔痘者,但挑破出其黑血即愈,或挑開用口咂去黑血,或用綿裹指甲掐其黑血展去亦可,蓋自疔破而毒氣得散也。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二十三。
蜂房1個(淨,全用,去蟲,將食鹽填於孔內,陰陽瓦焙乾,為末),地龍(去泥盡,陰陽瓦焙乾,為末)5錢,蜣螂(取米頭者佳,陰陽瓦火焙乾,為末)3錢,廣木香末3錢,象牙3錢,乳香(去油)3錢,瓜兒血竭(淨末)5錢,飛礬末3錢,槐子(炒黃為末)3錢,沒藥3錢,提淨黃蠟8兩(滾化)。
痔漏。
用黃蠟烊化,入前藥和勻為丸。
每服3錢,清晨酒送下;如不能飲,清湯送下。
《洞天奧旨》卷九。
牛黃1錢2分,硃砂8分,珍珠2分,兒茶1錢7分。
疔毒。
上為末。
用口嚼胭脂點之,均點上。內服保元湯加芎、桂。
《外科啟玄》卷十二。
檳榔1錢,大黃5分,牽牛5分,甘草(炙)4分。
心疼。
上為末。
加艾葉7片,水煎,入好醋少許服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七十二。
珍珠,豌豆(燒灰存性)、血餘(燒灰存性)各等分,冰片5厘。
痘疔。
上為細末,用油胭脂調成膏。
先將銀簪撥開疔口,以藥填入,即變紅活。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六。
熟地黃(洗,銼,焙)、當歸(洗,銼,焙)、玄參(洗,銼,焙)、羌活(洗,銼,焙,揀節重者)各等分。
走注風及風氣,四肢倦怠,不思飲食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豬、雞、羊、熱面、蘿蔔、豬、羊血。
每服30丸,空心或溫酒或鹽湯食前送下。良久仍進飲食。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八引《大全集》。
綠豆、豌豆、赤小豆(各燒存性),珍珠(研細)2分。
痘瘡乾燥,其根焦黑。
內服奪命散,外以本方塗之。
《痘麻紺珠》卷十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