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疳丸

《醫級》卷八: 消疳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5兩半,檳榔3兩,黑醜(頭末)3兩5錢,蘆薈,使君。

功效主治

諸般蟲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白湯送下。以蟲下為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級》卷八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八: 消疳丸

配方組成

熊膽半兩,硃砂(別研,水飛)半兩,胡黃連半兩,鱉甲(醋塗,炙黃)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黃連(去須,微炒)半兩,夜明沙(微炒)1分,檳榔1分,木香1分,陳橘皮(去白)1分,青橘皮(去白)1分,幹蟾2個(燒赤留性),蘆薈(別研)1錢,麝香(別研)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疳,肌肉消瘦,日晡作熱,引飲無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軟粳米飯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熟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八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二: 消疳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2兩,檳榔2兩,青皮(去瓤)7錢半,薑黃7錢半,蘿蔔子(炒)7錢半,牽牛子7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般腹脹,四肢腫滿,氣上喘促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食後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二。

《走馬疳急方》: 消疳丸

配方組成

黑金屑(即鐵屑)1兩(苦酒炒),茅君散(即平胃散)2兩。

功效主治

疳生於內,面黃腹脹,潮熱便濁,腹痛及蟲痛,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和勻,用醋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空心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走馬疳急方》。

《回春》卷七: 消疳丸

配方組成

蒼朮(米泔浸,炒)、陳皮、厚朴(薑汁炒)、枳殼(面炒)、檳榔、神曲(炒)、山楂(去子)、麥芽(炒)、三稜(煨)、莪術(煨)、砂仁、茯苓(去皮)、黃連(炒)、胡黃連、蕪荑仁、蘆薈、使君子(去殼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疳,皮黃肌瘦,發直尿白,肚大青筋,好食泥、炭、茶、米之物,或吐或瀉,腹內積塊,諸蟲作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使君子殼煎湯,泡蒸餅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清米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七。

《墨寶齋集驗方》捲上: 消疳丸

配方組成

茅山蒼朮4兩(1兩用鹽3錢化水1碗浸,1兩用酒1碗浸,1兩用陳土攪泥水待泥沉,用上面清泥水浸,1兩用米泔水浸,春5、夏3、秋5、冬7日,每日倒換,擦洗1次。浸畢撈起,颳去粗皮,銼片曬乾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疳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羅過,約取頭末極細者用2兩,餘不用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同豬肝4兩(勿犯鐵器,以竹刀切片),用清水共一處煮熟,連湯食之。3-5服即愈,或再服2-3服更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墨寶齋集驗方》捲上。

《集驗良方》卷五: 消疳丸

配方組成

山楂4兩,陳皮1兩,枳實1兩(炒),胡連1兩,青黛5錢,蘆薈(煅)5錢,人參5錢,使君子肉(煨)1兩,青皮(炒)5錢,莪術(醋炒)5錢,蕪荑6錢,神曲(炒)6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肚大筋青,身熱肉瘦,牙疳口臭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蒸餅為丸,如龍眼核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集驗良方》卷五。

《仙拈集》卷四引《靈秘丹藥》: 消疳丸

配方組成

銀珠(水飛)1錢,兒茶1錢,老茶3分,黃柏炭3分,輕粉5分。

功效主治

下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黃蠟2錢,熔化為21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。空心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四引《靈秘丹藥》。

《惠直堂方》卷四: 消疳丸

配方組成

蘆薈1兩(煅),胡黃連5錢,五穀蟲(先洗,瓦焙乾)2兩。

功效主治

疳眼。因飲食失節,以致腹大面黃,肝血不能養目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麵食、炙煿、發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空心米飲湯送下。至腹小,服理脾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惠直堂方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