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耆建中湯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四,名見《千金》卷十七: 黃耆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小建中湯,黃耆2兩,人參2兩。

功效主治

男女因積勞虛損,或大病後不復常,若四肢沉滯,骨肉疼酸,吸吸少氣,行動喘惙,或小腹拘急,腰背強痛,心中虛悸,咽乾唇燥,面體少色,或飲食無味,陰陽廢弱,悲憂慘慼,多臥少起。久者積年;輕者才百日,漸至瘦削,五臟氣竭,則難可振復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9升,煮取3升,去滓,納飴8兩,分3服;間日復作1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四,名見《千金》卷十七。

《金匱》捲上: 黃耆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小建中湯,黃耆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病,陰陽氣血俱虛,裡急腹痛,喜溫喜按,形體羸瘦,面色無華,心悸短氣,自汗盜汗。現用於胃、心、肺等慢性消耗性疾患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7升,煮取3升,去滓,納膠飴,更上微火消解,溫服1升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匱》捲上。

《證治要訣類方》卷一: 黃耆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2錢,白芍2錢,肉桂7分,人參1錢,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陽明病汗多或反無汗,如蟲行皮中狀者。痘瘡遍身起發,惟四肢不起者;痘瘡發熱腹痛,大便自利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1盞半,煎7分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8分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要訣類方》卷一。

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二: 黃耆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、芍藥、桂枝、膠飴、甘草、陳皮、白朮。

功效主治

汗多亡陽,尺脈虛弱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二。

《百一》卷四引陸彥安方: 黃耆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3分(去蘆),白朮3分,枳殼3分(湯浸,去瓤),前胡3分,杏仁2分(去皮尖),柴胡2分(銀州者),人參2分,白茯苓2分,甘草2分,當歸2分,川芎2分,半夏2分(湯洗7次),黃芩2分,白芍藥2分,羚羊角2分,生地黃2分,麥門冬(去心)2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有熱,胸中煩,手足熱,心怔忡,口苦咽乾,咳嗽潮熱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大盞半,加生薑4片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服,每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四引陸彥安方。

《醫方考》卷一: 黃耆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1錢半,桂1錢半,白芍藥3錢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汗後身痛,脈遲弱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考》卷一。

《痘疹心法》卷二十二: 黃耆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、人參、桔梗、白芍藥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裡虛,腹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大棗兩枚,水1盞,煎5分,去滓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心法》卷二十二。

《嵩崖尊生》卷八: 黃耆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1錢5分,桂1錢5分,白芍3分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血氣不足,常自汗。

使用方法

入黑砂糖,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崖尊生》卷八。

《痘學真傳》卷七: 黃耆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黃耆1錢,甘菊花1錢,白芍藥2錢,桂枝5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自7-8朝以後,內毒已解,而餘毒未盡,如中虛腹響,肢冷汗出,精神倦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學真傳》卷七。
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必效方》: 黃耆建中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3兩,桂心2兩,人參2兩,當歸2兩,芍藥3兩,生薑8兩,膠飴8兩,大棗30枚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。下焦虛冷,不甚渴,小便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煮7味,取3升,去滓,下飴烊銷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必效方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