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茱萸丸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二引《養生必用》: 山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山茱萸2兩,熟地黃1兩,牡丹皮1兩,牛膝1兩,茯苓1兩,澤瀉1兩,鹿茸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眼白多,多屬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二引《養生必用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四: 山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山茱萸1兩,乾薑(炮)1兩,巴豆(去皮殼,炒,別研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久聾。

炮製方法

上3味,先搗前2味為末,入巴豆,同研令勻,絞蔥汁和丸,如棗核大。

注意事項

常以發塞耳孔,避風。

使用方法

綿裹塞耳中。食頃於,即易新藥塞之。凡如此5日,當小愈;10日聞人聲,愈即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: 山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山茱萸3分,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3分,食茱萸3分,楝實(銼碎,麩炒)3分,馬藺花3分,茴香子(炒)3分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3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3分,乾薑(炮)3分,京三稜(炮)3分,附子1枚(重半兩者,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厥疝上搶,心腹冷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酒或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: 山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山茱萸1兩,黃耆(細銼)1兩半,杜仲(去粗皮,炙,銼)1兩半,肉蓯蓉(酒浸1宿,切,焙)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焙)1兩,韭子(慢火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消腎。自腰以下,瘦弱無力,小便數或不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煎黃耆湯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: 山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山茱萸1兩半,栝樓根(銼)1兩半,土瓜根(銼)1兩半,苦參1兩半,龍骨(細研)1兩半,黃連(去須)3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消渴。飲水極多,肢體羸弱,小便如米泔,腰膝冷痛,諸方不能治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6味,先搗羅5味,次入龍骨,再研勻,用生栝樓汁和劑,酥塗杵,搗勻熟,丸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後煎白茅根飲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: 山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山茱萸1兩半,山芋1兩半,巴戟天(去心)1兩半,菟絲子(酒浸,別搗,焙)1兩半,人參1兩半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楮實1兩半,覆盆子1兩半,五味子1兩半,萆薢1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熟乾地黃(焙)2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風冷氣,腿膝無力,小便數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0丸,空心、食前暖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: 山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山茱萸1兩,杜仲(去粗皮,炒)1兩,茯神(去木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貝母(去心,炒)1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3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3分,生乾地黃(洗,切,焙)2兩,百部2兩,防風(去叉)1兩半,遠志(去心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氣不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食後嚼細,麥門冬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: 山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山茱萸1兩1分,菊花1兩1分,大黃(銼,炒)1兩1分,獨活(去蘆頭)3分,甘草(炙,銼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蔓荊實(去白皮)1兩,秦艽(去苗土)1兩半,梔子(去皮,炒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樸消3兩3分。

功效主治

齆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: 山茱萸丸

配方組成

山茱萸1兩,薯蕷1兩,牛膝1兩半(去苗),天雄1兩(炮裂,去皮臍),菟絲子2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,五味子3分,楮實1兩(水淘,去浮者,焙乾),萆薢1兩(銼),覆盆子1兩,桂心3分,石斛1兩(去根,銼),巴戟1兩,熟乾地黃1兩半,牡蠣粉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傷憊,膝冷無力,小便利,不思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暖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