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毒散

《仙拈集》卷三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牛蒡(微炒)4錢,荊芥1錢,甘草1錢,防風5分,犀角(鎊)5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毒氣太盛,稠密成片,發熱驚搐,舒舌瞪眼,臉赤腮腫,遍身赤痛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三。

《痘疹專門》捲上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水銀2錢,輕粉2錢,石膏2錢,鉛3錢,官粉3錢(煅),冰片3分(研),大珍珠1錢。

功效主治

痘後瘡癰內陷,刀傷肉破,血流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先將鉛化開,傾入水銀,再入後藥,研細。

使用方法

用甘草湯洗瘡口,敷藥,3日1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專門》捲上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黃芩1兩,黃柏1兩,大黃(生用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赤腫,疼痛不定;兼治瘡腫不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生蜜水調藥如稀稠糊,攤在緋絹花子上,隨目赤左右貼於太陽穴,如干,用溫水頻潤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一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車螯1個(可盛2兩消者),樸消1兩。

功效主治

發背欲結不結,四肢寒熱。

使用方法

上以消入車螯內,溼紙裹,黃泥固濟,麻皮纏之,煅赤候冷去泥,同研如面。將絹鋪地,薄攤藥末於上,盆蓋一食久,加乳香、地龍末各1分,白殭蠶、甘草末各半分和勻。每服半兩,酒調去滓服,能飲酒者多與之。其滓塗患處一食久,即轉下惡物。只2服或消,或破。別服補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一。

《雜證要法》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薄荷1錢,白芷1錢,桔梗2錢,生甘草1錢,天花粉3錢,連翹2錢,殭蠶2錢,貝母3錢(搗碎),金銀花3錢。

功效主治

溫疫斑疹出後,餘毒未盡,兩腮脖項作腫而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竹葉15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證要法》。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四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雄黃8錢,蜈蚣2條。

功效主治

指頭瘡。

使用方法

共為末燒煙,燻2-3次即愈,或用豬膽汁調塗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四。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淨花、尖生、赤芍、防風、力子、地丁、犀角、當歸、花粉、連翹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胃火熱毒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
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五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金銀花、連翹、白蒺藜、荊芥、白芷、牛蒡子、防風、白鮮皮、赤芍藥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遍身癢疥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五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荊芥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喉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錢,水煎,去滓,熱漱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

《衛生總微》卷八引《千金》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牛蒡子2兩(炒,紙襯),甘草半兩(銼,炒),荊芥穗1兩,防風1兩。

功效主治

外犯風寒,痘疹、麻疹出而不暢,咽喉腫痛。大便不通。瘡發身痛。麻疹既出,1日而又沒者,為風寒所衝,麻毒內攻。痘後將發癰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注意事項

下利者,不可與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大錢,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八引《千金》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大青2兩,梔子仁2兩,葛根(銼)2兩,川樸2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5日未解,壯熱,心神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用水1大盞入豉50粒,煎至5分.去滓,下地黃汁半合,更煎2-3沸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八引《聖惠》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天南星、鬱金、木鱉子(去殼)、草烏頭、赤小豆、樸消(研細旋入,並生用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腫毒,及腫而疼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如腫赤色,用冷水調敷腫四畔,如不赤,溫淡醋調敷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八引《聖惠》。

《袖珍》卷三引《聖惠》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5錢,甘草5錢,大黃5錢,金銀花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便毒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、酒各1盞,煎去1盞,去滓,露1宿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》卷三引《聖惠》。

《局方》卷十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牛蒡子(爁)6兩,荊芥穗1兩,甘草(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瘡診壯熱出而不快;上膈壅熱,咽喉腫痛.口舌生瘡。小兒瘡疹已出,末能勻透.及毒氣壅遏,雖出不快,壯熱狂躁,咽膈壅塞.睡臥不安,大便秘澀,胸膈不利。小兒急驚風毒,赤紫丹瘤,九道有血妄行及遍身瘡疥。牙根臭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注意事項

若大便利者,不宜服之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用水1盞,煎7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○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晚蠶蛾、五倍子、密佗僧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唇口並齒齦有瘡腫,疼痛臭氣,及一切惡瘡。兩唇腫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摻貼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五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皂莢子500枚(慢火炒裂),薄荷(幹者)2兩,檳榔(銼)半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連翹1兩。

功效主治

毒氣項下結核,或為瘤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食後、臨臥水飲調下;臘茶調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藜蘆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黃柏(去粗皮)1兩,黃連1兩,當歸1兩,甘草1兩。

功效主治

瘭疽熾甚。十指赤痛而癢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煮至5升.去渾,浸淋瘡處。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五引《醫方妙選》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川升麻半兩,黃芩半兩,麥門冬(去心)1分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分,川樸消1分。

功效主治

諸丹赤流,初發甚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五引《醫方妙選》。

《醫學整合》卷三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鹿霜、公英、白芷、蘇梗、橘葉、絲瓜瓤(煅)、蔥白、甜酒。

功效主治

內外吹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整合》卷三。

方出《百一》卷十六引周才傳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六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赤土1皂子大,木鱉子7個(炮,去皮)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腎癰,婦人乳癰,一切赤腫焮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分3服。

使用方法

食後熱酒或米飲凋下。不動臟腑,不過1劑即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百一》卷十六引周才傳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六。

《良朋彙集》卷五引顏守乾方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生大黃、白及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無名腫毒,黃水白皮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涼水調搽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良朋彙集》卷五引顏守乾方。

《直指》卷二十二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,白芷半兩,甘草(生)半兩,赤小豆半兩,紫草茸半兩,貝母1兩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惡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半,水、酒煎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二十二。

《走馬疳急方》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樸消1兩,薄荷2兩半,山梔1兩7錢,黃芩1兩半,甘草4兩5錢,大黃1兩3錢,連翹3兩。

功效主治

溼毒口疳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制過,為細末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走馬疳急方》。

《準繩·瘍醫》卷一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貝母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無名腫毒、瘡癤。

炮製方法

一半生曬,一半微炒,和勻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-2錢,酒調下,病在上,食後服,病在下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瘍醫》卷一。

《石室秘錄》卷四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大黃1兩,芙蓉葉(曬乾為末)1兩,麝香3分,冰片3分,五倍子1兩,藤黃3錢,生礬3錢。

功效主治

多骨疽,癰疽癤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此方只宜於癰癤等陽毒,但不可施之陰症,似於多骨疽不甚相宜。

使用方法

米醋調成如厚糊一樣,塗於多骨疽之左右四周。以藥圍其皮肉,中留一頭如豆大,以醋用鵝翎不時掃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石室秘錄》卷四。

《外科百效》卷一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黑五、當歸、銀花、貝母、連翹、白芷、乳香、沒藥、大黃、甘草、防風、山甲、殭蠶、肉桂。

功效主治

背發惡瘡,不問陰陽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8錢,入酒少許,不通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百效》卷一。

《潔古家珍》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丁香1錢,乳香1錢,蟬殼半兩,貫仲半兩,紫花地丁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疔瘡毒氣入腹,昏悶不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潔古家珍》。

《瘍科選粹》卷三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綠豆、五倍。

功效主治

面瘡赤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醋調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科選粹》卷三。

《施圓端效方》引洛州張孔目方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七九)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大黃、牙消、青黛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疙瘩腫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水調,鴉翎掃。立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施圓端效方》引洛州張孔目方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七九)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九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黃連5錢,地骨皮1兩,樸消3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惡瘡赤腫,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3-5分,水1盞,煎至7分。去渣停冷,用雞翎掃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九。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九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歸頭1錢,熟地(酒洗)1錢,黃芩(酒炒)1錢,黃連(酒洗)1錢,黃柏(酒洗)、黃耆、羌活、桔梗、人參、生地、陳皮、防己、防風、澤瀉、甘草、連翹。

功效主治

老人項疽,脈實而稍大,因憂悶生熱所致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九。

《回春》卷五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南星(姜制)、半夏(姜制)、陳皮、枳實、桔梗、柴胡、前胡、黃連、連翹、赤芍、防風、獨活、白附子、蘇子、莪術、蔓荊子、木通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結核,腫塊如桃,堅硬疼痛,頸項不迴轉,四腋下或有塊硬如石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2片,燈草1團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五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三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白芷、鬱金、大黃、天花粉、草烏、南星、貝母、木鱉子、白及、黃柏、皂刺、石灰、甘草、石膏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癖毒上攻頭面,腮頷腫起疼痛,及一切惡毒瘡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同雞子清調敷。內服犀角化毒丹1-2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三。

《外科經驗方》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青皮(去白)2錢,金銀花2錢,天花粉2錢,柴胡2錢,殭蠶(炒)2錢,貝母2錢,當歸(酒炒)2錢,白芷2錢。

功效主治

吹乳,乳癰,便毒。

使用方法

用水2鍾,煎至1鍾,食遠服。如增寒壯熱或頭痛者,宜先服人參敗毒散1-2服,方可服此藥;如無前證,即服此藥2-3劑;或腫不消,宜服托里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經驗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九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大力子、黃芩、連翹、大黃、升麻、玄參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諸瘡毒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錢,水煎,去滓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大黃半錢,黃連半錢,地骨皮1兩,樸消3錢。

功效主治

惡瘡,赤腫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3錢,水1大盞,煎至7分,去滓,冷用,雞翎掃於瘡腫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。
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: 消毒散

配方組成

滑石1斤,黃柏2兩,黃丹1兩,乳香5錢,輕粉3錢。

功效主治

諸惡瘡,臁瘡,疥癬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幹摻,或燒湯。及下注臁瘡、風溼疥癬等瘡,油調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