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苓丸

《幼科指南》捲上: 胃苓丸

配方組成

蒼朮(米泔水浸,去黑皮,焙)5錢,陳皮5錢,白朮(土炒)5錢,厚朴(姜制)3錢,豬苓3錢,茯苓3錢,甘草2錢,草果仁2錢,澤瀉(去皮)4錢,官桂1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米糊為丸,如粟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炒米湯送下;嘔吐,煨薑湯送下;洩瀉,車前子炒米湯送下;潮熱,竹葉炒米湯送下;浮腫,長流水煎燈心、五加皮湯送下;黃疸,加真茵陳5錢,燈心湯送下;白濁,鹽湯下;疝氣,茴香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指南》捲上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二: 胃苓丸

配方組成

蒼朮(米泔浸,炒)1兩,陳皮1兩,厚朴(薑汁炒)1兩,白朮(去蘆,土炒)1兩,白茯苓(去皮)2兩,肉桂5錢,豬苓1兩,澤瀉1兩,人參5錢,黃連(薑汁炒)1兩,白芍(炒)1兩,甘草(炙)5錢。

功效主治

途中傷暑而作水瀉、腹痛煩渴者;行人不服水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-60丸,清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二。
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七: 胃苓丸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,厚朴2兩,茯苓2兩,陳皮2兩,甘草1兩,澤瀉3兩,豬苓1兩5錢,幹葛1兩5錢,山楂2兩,麥芽2兩,神曲2兩,黃連1兩,木香1兩,砂仁1兩,蒼朮1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清米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七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四: 胃苓丸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厚朴、陳橘皮、甘草、豬苓、茯苓、白朮、澤瀉、桂枝。

功效主治

水腫。腫滿因積而得,既取積而腫作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各1帖,用大蒜蒸熟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煎木通湯吞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