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辛、南星、半夏、牙皂各等分。
上為細末。
用少許放患處,便不知痛,可用刀針。
《咽喉經驗秘傳》。
川烏、草烏、南星、半夏、川椒。
跌僕傷損。
上為末。
唾調搽之。
《準繩·瘍醫》卷六。
草烏5錢,川烏5錢,淮烏(即何首烏)5錢,燒鹽5錢,半夏3錢,全蠍3錢,白芷3錢,南星1錢5分,細辛1錢5分,川椒21粒。
喉疔、喉核須用刀針刺割者。
上藥各為末,和勻備用。
喉疔喉核須用刀針刺割者,用此先吹患處,再下刀針。但吹後痰涎必須吐淨,不可嚥下;用刀針後,惡血必須漱淨,再吹本秘諸藥方。
《喉科紫珍集》捲上。
草烏3錢,當歸2錢半,白芷2錢半。
整骨,取箭頭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5分,熱酒送下。飲甘草解,或白糖湯冷服亦解。
《傷科彙纂》卷七。
羊躑躅3錢,茉莉花根1錢,當歸1兩,菖蒲3分。
輔助外科手術。
上水煎,服1碗,即人如睡寢。
《石室秘錄》卷一。
川烏尖2錢5分,草烏尖2錢5分,生半夏2錢5分,生南星2錢5分,蓽拔2錢5分,蟾酥2錢,胡椒5錢,細辛5錢。
割毒瘡或取箭頭、槍子。
上為細末。
酒調搽。
《驗方新編》卷十一。
曼陀羅花8分(陳舊者佳,新者發嘔),草烏頭2分,白芷2分,當歸2分,川芎2分。
乳巖結毒,淋漏便毒,附骨疽及跌損脫臼。
上為粗末。
空心服之。須臾,心氣昏暈,手足頑痺,或沉眠不覺,或悶亂髮狂,乘時施治。既而飲之以濃茶,又與黃連解毒加石膏湯,2-3時乃醒。如目眩咽乾神氣不復者,用黑豆湯即解。倘其不醉者,更飲溫酒。或乘輦動搖必醉。
《醫事啟源》引紀州華岡氏方。
草烏、川烏。
缺唇縫合手術。
上為末。
涼水調,攤貼患處。
《理瀹》。
牙皂5兩,木鱉5兩,紫金皮5兩,白芷5兩,半夏5兩,烏藥5兩,土當歸5兩,川芎5兩,川烏5兩,草烏1兩,小茴香1兩,坐拿草(酒煮熟)1兩,木香3錢。
諸樣骨碎、骨折、出臼窩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好紅酒調下。麻到不識痛處,再施手術。後用鹽湯或鹽水與服,立醒。
《醫學入門》卷八。
白芷2兩,制半夏2兩,川芎2兩,木鱉(去殼,依法炮製)2兩,烏藥2兩,牙皂2兩,當歸2兩,大茴香2兩,紫荊皮2兩,木香5錢,川烏1兩,草烏1兩(俱生用)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好酒調下,麻木不知疼痛。若人昏沉,用鹽水飲之即解。
《種福堂方》卷四。
川烏、草烏、淮烏各等分。
上為細末。
瓷瓶收用。
《喉科枕秘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