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煮木香丸

《三因》卷十二: 水煮木香丸

配方組成

當歸(洗)半兩,芍藥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訶子(去核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切,姜制)1兩,青皮1兩,陳皮1兩,縮砂仁1分,木香(炮)1分,罌粟殼(切,醋淹,炒)5兩。

功效主治

腸胃虛弱,風溼進襲,洩瀉水谷,滯下膿血,疞刺疼痛,裡急後重,日夜無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1兩作5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水1盞,煎7分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二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七: 水煮木香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1兩,丁香1兩,訶子皮1兩,當歸1兩,藿香葉1兩,黃連(去須)1兩,白芍藥1兩,青皮(去白)1兩,陳皮(去白)1兩,甘草(炙)1兩,厚朴(生薑制)1兩,枳實(麩炒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乳香1兩半,肉豆蔻1兩半,縮砂仁1兩半,御米殼(蜜水拌,炒深黃色)6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受溼,臟腑滑瀉,腹中疼痛,日夜無度,腸鳴水聲,不思飲食,每欲利時裡急後重,或下赤黃,或便膿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擘破,水1大盞,煎至7分,和滓稍熱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七。

《局方》卷六(吳直閣增諸家名方): 水煮木香丸

配方組成

陳皮(去白)1兩1分,甘草(炒)1兩1分,青皮(去白),木香1兩1分,白芍藥2兩,當歸(去蘆)2兩,乾薑(炮)1兩半,訶子皮(去核)2兩半,罌粟殼(去蒂蓋,蜜炒黃色)8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赤白痢,膿血相雜,裡急後重;或臟腑滑洩,日夜無度;或積寒久冷,臍腹疼痛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1兩作6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水1盞,煎至7分,和滓空心溫服;不拘時候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六(吳直閣增諸家名方)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四一引《醫林方》: 水煮木香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半兩,人參半兩,白朮半兩,白茯苓半兩,陳皮半兩,訶子皮半兩,藿香半兩,厚朴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青皮半兩,乳香半兩,沒藥半兩,官桂半兩,當歸半兩,甘草半兩,肉豆蔻(面裹燒)半兩,白芍藥1兩,御米穀(去瓤隔,蜜炙)1兩,丁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水痢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水1盞,銀石器內煮散,和滓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四一引《醫林方》。

《局方》卷六(寶慶新增方): 水煮木香丸

配方組成

當歸(洗,去蘆)6兩,訶子(炮,去核)6兩,木香(不見火)6兩,青皮(去白)2兩4錢,甘草(爁赤)2兩4錢,罌粟殼(去瓤)2兩8錢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赤白痢,膿血相雜,裡急後重;或臟腑滑洩,日夜無度:或積寒久冷,臍腹疼痛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水8分盞,煎至6分,空心、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六(寶慶新增方)。

《雞峰》卷十四: 水煮木香丸

配方組成

米囊半斤(去莖,蜜炙),當歸3兩,陳皮3兩,甘草2兩,厚朴2兩,訶子皮2兩,地榆1兩半,木香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赤白痢,及脾虛冷熱不調,風邪溼冷之氣進襲腸胃之間,使谷不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擘)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