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蓮肉1兩,白茯苓1兩,益智仁半兩,遠志半兩(水浸,取肉,姜制,炒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人參半兩,石菖蒲1分,車前子1分,白朮1分,澤瀉1分,甘草(微炙)1分。
心中客熱煩躁,赤濁肥脂。
上銼散。
每服3錢,加燈心1握,水煎服。
《直指》卷十。
畢澄茄、陳皮、甘草、川芎、赤芍、歸須、香附、知母、人參、麥冬、砂仁、栝樓根、烏梅、乾薑、蓮子10枚。
產後口乾痞悶。產婦血氣未充,或食麵太早,毒結腸胃,或內積尤煩,外傷燥熱,過食辛甘、炙煿發氣之物,以致胸膈痞悶,見於上則口乾咽苦。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五。
黃芩半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地骨皮半兩,車前子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石蓮肉7兩半(去心),白茯苓7兩半,黃耆7兩半(蜜炙),人參7兩半。
心火偏旺,氣陰兩虛,溼熱下注,遺精淋濁,血崩帶下,遇勞則發;或腎陰不足,口舌乾燥,煩躁發熱。
上銼散。
每服3錢,加麥門冬10粒,水1盞半,煎取8分,去滓,水中沉冷,空心,食前服。
《局方》卷五。
黃芩1錢(炒),麥門冬1錢,地骨皮1錢,車前子1錢(炒),柴胡1錢,人參1錢。
熱在氣分,煩躁作渴,小便赤濁淋瀝,或陰虛火旺,口苦咽乾,煩渴,微熱者。
水煎服。
《明醫雜著》卷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