幹胭脂、白礬各等分。
聤耳。
上為末。
將鵝翎管蘸藥少許吹入耳內。
《證治要訣類方》卷三。
白及、石膏(煅)、黃丹(炒)。
癰疽。
上為末。
幹貼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四。
川烏1兩,草烏8錢,天南星半兩(以上3味,水洗3次),麝香、腦子1錢,硃砂半兩(別研細)。
男子、婦人氣虛,頭目昏眩,偏正頭疼,夾腦風,兩太陽穴疼,眉稜骨疼;及風痰噁心,頭運欲倒;小兒傷風鼻塞,痰涎咳嗽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薄荷茶調下;溫酒亦得。
《女科百問》捲上。
滑石4兩,乳香2錢,輕粉2錢,小豆粉1錢,寒水石3兩(燒)(1方改小豆粉為定粉1兩)。
瘡瘍。
上為極細末。
幹貼。
《活法機要》。
龍骨半兩,白礬半兩(飛),黃丹少許(飛)。
上為末。
每用少許,摻在瘡口上,先用口含漿水,洗淨揩乾,用藥貼之。以愈為度。
《百一》卷十六。
定粉2兩半,乳香1兩半,龍骨1兩半,白石脂1兩半,烏魚骨(去皮,微炙黃色)1兩半,寒水石(火燒通赤)7兩,黃丹(慢火微炒,放令冷)2錢。
瘡腫跌傷。
上為極細末。
每用藥少許,幹摻患處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粟米粉1兩(炒黃),鉛丹3錢(炒)。
惡瘡、杖瘡遲愈。
上為末。
幹貼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二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滑石1兩,赤石脂3錢,黃丹2錢。
上為細末。
幹貼。
《雜類名方》引張正卿方。
輕粉3錢,赤石脂(煅)3錢,石膏(煨熟)3錢,鉛粉2錢,瓜兒血渴1錢,冰片5分。
瘡瘍。
上為極細末,瓷瓶收貯。
用少許掃瘡上即愈。
《醫宗說約》卷六。
巴豆(去殼)半粒,磁石(研)。
諸疔不出者。
上各為末,拌勻。
用蔥涎同蜜為膏,以敷瘡上。疔自出矣。
《急救仙方》卷二。
甘遂半兩(半生半炮),坯10文(別研)。
正水。脹急,大小便不利,逆欲死。
上為末。
每用1錢,以白麵4兩,水調,入藥搜和,切作棋子,白水煮浮,更不得使鹽料物,只淡食。候大小便利去5-6分,卻用平胃散調補。
《三因》卷十四。
馬牙消、硃砂、茯苓、人參各等分。
驚積、疳積。
上為末。
1歲1字,新汲水入蜜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二引劉氏方。
硃砂1兩,乳香1兩,幹胭脂1兩,水銀半兩,麝香半兩。
耳中膿瘡,及一切惡瘡,口不合者。
上先研硃砂細後,入水銀再研,無銀星為度,後入次藥,同研極細。
宜用帛子先搌淨耳內膿,吹藥在耳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○。
石灰1升,大黃4兩(銼作骰子塊,同炒至石灰淡紅色,去大黃,用石灰),當歸、海桐皮。
金瘡出血。
上為末。
敷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三。
辰砂少許,羌活半兩,防風半兩,人參1錢,白朮3錢,茯苓1錢半,蟬蛻3個,甘草1錢。
驚瀉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半,荊芥湯調下。如未止,用天麻四君子湯相間服之為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明礬(煅)2兩,嫩松香4兩(末),黃丹2兩(煅)。
小兒奶癬瘡。
上為末。
用燭油調敷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七。
蟾酥少許,信石少許,蟬蛻3個(去足翹),蜈蚣頭1個,斑蝥3個(去足翅),國丹5分,風化石灰1兩(砂鍋盛,瓦片蓋,炭火煅2時久,取出)。
諸疔瘡,雖兇證迭見,六脈俱絕,垂死者。
上為極細末。
指爪甲刮蔥白內涎調藥。先以禾葉針破瘡口,令惡血出盡,別將蟾酥1粒如麥粒大,入瘡內,卻以蔥白所調藥敷瘡口,莫敷在好肉上,用冷水浸溼紙20-30重,貼在藥上,封固瘡口。如清早封固,至晚覺瘡口熱,即去紙,水洗令淨,用紅玉散摻瘡口。
《秘傳外科方》。
草烏3個(去皮),飛羅面半兩,國丹2錢,天南星半兩。
損折筋骨腫痛。
上為細末。
生薑自然汁調貼。如作潮熱,茶清調貼。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二。
龍腦(研)1錢,丹砂(研)半兩,硼砂(研)1錢,馬牙消(研)半錢,寒水石(煅,研如粉)半兩。
咽喉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1字,摻咽喉中,咽津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四。
蘇方木3兩。
血暈。腳氣,舉發立止。
上銼細。
以水5升,煮取2升,分再服愈。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十四引《肘後方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四○。
麒麟竭。
金瘡出血,瘰癧漏瘡,腸風血痔,嵌甲疼痛。用紫紅散後瘡漸斂、紫黑色者。
上為末。
敷之。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十三引《廣利方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。
石膏1斤(黃泥封固,煅過),白礬2兩(飛過),血竭1兩(別研),黃丹(細研,火飛過,水飛過)3兩,松糖(別研)3兩,五倍子3兩,粉霜3兩,龍骨2兩(別研)。
積年不效,朽爛瘡口,金瘡箭射,打碎皮破,血出不止。
上為極細末。
臨用將此藥幹(厭手),次日別用藥水洗淨再(厭手)。
《理傷續斷方》。
金箔10片,銀箔10片,丹砂(研)1兩,馬牙消(研)1兩,甘草(炙,搗末)1兩,鉛白霜(研,少許)、凝水石4兩,太陰玄精石2兩(2味搗碎,入1盒子內,煅令通赤,取出黃土內埋1宿)。
喉中生瘡腫,赤紫色者,咽嗌痛,咽物有妨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字,甘草水調下。如要丸,以稀糯粥為丸,如碗豆大,含化咽津。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二引《博濟》。
天南星3兩(用白礬半兩,甘草1兩,生薑1兩,切片,河水6升,同煮水盡,去生薑、甘草,將天南星,焙乾令用),甘草半兩,紫河車半兩,白附子1分,白殭蠶1分,蟬殼3錢。
小兒驚熱,傷風喘嗽,潮熱,及斑瘡未出者。
上旋入腦、麝少許。1歲兒1字,食後、臨臥時以荊芥、薄荷湯調下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四。
赤石脂1兩,石膏(各研)1兩,栝樓根(銼)1兩,白石脂1兩,鉛丹1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消渴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冷水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。
上等虢丹、軟石膏不拘多少(火煅通紅)。
金瘡及一切惡瘡。火燙,爛腿瘡。
上為細末,和令如桃花色。
摻傷處。
《百一》卷十三。
鉛丹(炒)半兩,白蘞(為末)1兩,胡粉2兩。
諸瘡。
上為細散。
每用少許,瘡上幹摻後貼膏藥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五。
幹葛粉1兩,染胭脂1兩。
金瘡,或竹木所刺,出血不止,及疼痛。
上為細末。
幹摻在瘡上。又用青絹,以雞清塗絹,按瘡口大小貼之,仍先用篦子按去血,令藥與肉平,方以青絹蘸雞清貼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九。
白附子(新羅者)、黃丹各等分。
風眩,左手關脈虛弦。
上同炒,候黃丹深紫色,篩出黃丹不用,只將白附子為末。
每服1錢匕,茶清調下。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三。
白礬(火飛)1錢,麝香1分,坯子胭脂1錢。
小兒膿耳。
上為末。
每用少許,先用綿裹杖子搌膿盡,摻之。
方出《閻氏小兒方論》,名見《衛生總微》卷十八。
天南星末1錢,白附子末1錢,硃砂1錢,全蠍20個,麝香少許。
小兒驚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字,金銀薄荷湯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大天南星1個(去心,入硃砂2錢在南星內,用南星封口,上面再用生薑自然汁和麵餅子裹,慢火內炒熱,取出),蠍1個(全者),蜈蚣1條(2味用酒少許,煮幹,焙)。
小兒急驚風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字,用金銀薄荷湯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鄭愈方。
人參(去蘆,洗,銼)2錢半,藿香(去梗用葉)2錢半,曲(紅色)2錢半。
脾胃虛弱乘冷,吐瀉不定,不問冷熱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米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毛彬方。
天南星(炮)半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白附子(炮)半兩,天麻半兩,幹蠍(微炒)21枚,丹砂(研)1分。
小兒慢驚風,手足瘛瘲,神情如醉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字,或半錢匕,旋入牛黃、龍腦各少許,煎麻黃湯調下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。
半夏(4兩,用水浸,每日1度換水,從夏至前5日,浸至立秋後5日即止,待自成粉,曬乾,用細羅子羅去粗者不用,細者取)2兩,龍腦(研)1錢,硃砂(研)1錢,石膏(細研,以水飛過用)1兩半。
驚熱。
上1處拌合,再研令勻。
每服1字,用生薑熟水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《靈苑》。
寒水石6錢(煅粉),五倍子4錢(取末),坯子胭脂2錢(別研),麝香1錢(別研)。
瘡腫。
上為細末。
用溫水洗瘡淨,拭乾,摻瘡口內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二。
黃丹1兩(隔紙炒),硫黃3分,茱萸3分,輕粉4錢。
瘡口未合,爛臭,瘀肉未去,時水出。
上為細末,用麻油調和,再幹之。
洗瘡,拭後摻之。
《衛濟寶書》卷下。
硃砂1錢(研,水飛),綠豆粉1兩,硼砂半錢,腦1分,麝1分。
小兒牙痛,腫爛膿血。
上為末。
每用1字,敷患處;或揩貼之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