栝樓1枚(取瓤,入蛤粉1匙同炒黃),馬兜鈴(炒)1兩,防己1兩,葛根(銼)1兩,貝母(去心)1兩,甘草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1兩,阿膠(銼,入糯米2合同炒,去米)1兩。
咳嗽咯血,喘滿肺痿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蜜半匙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,夜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
瓜蔞、生梔、大力、連翹、柴胡、黃芩、陳皮、青皮、花粉、銀花、甘草、皂角、甜酒。
乳癰初起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三。
栝樓根8分,知母8分,茯苓8分,甘草4分,黃柏4分,人參6分,黃芩10分,櫸皮10分。
小兒有熱不調,渴痢不止。
以水5升,煮1升半。5-6歲兒為3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八引《嬰孺方》。
栝樓實1枚,薤白1斤,半夏半斤,生薑4兩,枳實2兩。
胸痺。喘息咳唾,胸背痛,短氣,寸脈沉而遲,關上小緊數。
上(口父)咀。以白酨漿1鬥,煮取4升,每服1升,每日3次。
《千金》卷十三。
栝樓4兩,陳橘皮(燙去白,焙)4兩,當歸(銼,焙)3兩,半夏(湯洗7遍,生薑汁制,焙)1兩。
上氣,胸脅滿,不下食,嘔逆,胸中冷。
上銼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栝樓根3兩,桑根白皮(細銼)3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葛根(銼)2兩。
飲酒發渴,又欲飲酒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六。
栝樓根1兩半(銼),冬瓜(絞汁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知母(焙)1兩,粟米1合。
小兒下痢不止,煩渴引飲。
上除冬瓜外,為粗末。
1-2歲兒每服1錢匕,水6分,煎至4分,去滓,入冬瓜汁半合,若渴,即徐徐飲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。
栝樓根4兩,柴胡(去苗)8兩,人參3兩,黃芩3兩,甘草(炙)3兩。
瘧疾熱多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水2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(擘開)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二。
栝樓根2錢,白甘逐1錢。
小兒高熱,驚風抽搐,癖結脹滿。小兒慢驚。癖結脹滿。小兒斑疹作搐。
上用慢火炒焦黃色,研勻。
每服1字,煎麝香、薄荷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。
栝樓根5兩,生薑5兩,生麥門冬(用汁)2升,蘆根(切)2升,茅根(切)3升。
消渴。胃熱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3服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二十一,名見《外臺》卷十一。
栝樓1枚(大者,重1-2兩者,連皮搗爛),甘草(蜜炙)2錢,紅藍花5分。
左脅氣痛。
上水2鍾,煎8分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內經拾遺》卷二。
栝樓根4兩,大麥奴4兩,甘草2兩,蔥白半斤,豉2升。
白石英動附子毒,服生麥門冬湯後,熱勢未除,視瞻高而患渴。
上(口父)咀。先以水1鬥5升,煮蔥白作湯,澄取8升,納藥煮取3升,分3服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七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栝樓根1錢,牡蠣1錢,甘草1錢,連翹2錢,羌活2錢,反鼻8分。
結毒咳嗽,似虛勞者。
以水5合,煮取2合半,分溫3服。
《黴癘新書》。
栝樓實1枚,黃芩3兩,甘草3兩,生薑4兩,大棗12枚,柴胡半斤。
傷寒、中風5-6日以上,但胸中煩,乾嘔。
上(口父)咀,以水1鬥2升,煮取5升,絞去滓,適寒溫服1升,每日3次。
《千金》卷十。
栝樓1枚(大者,取瓤)。
熱病頭痛,發熱。
上銼。
置瓷碗中,用熱酒1盞沃之,蓋之良久,去滓頓服,不拘時候,未效再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十七,名見《松峰說疫》卷五。
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桂心3分,栝樓1枚。
胸痺疼痛,痰逆,心膈不利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盞,加生薑半分,薤白5莖,煎至5分,去滓,溫溫頻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七。
栝樓5分,黃芩3分,知母2分,蘆根2分,生米1合,麥門冬3分(去心)。
小兒熱渴,或吐下後虛熱渴。
上切。
水5升,煮2升,如飲漿度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引《嬰孺方》。
桑螵蛸(炙)2兩,甘草(炙)2兩,黃連2兩,生薑2兩,栝樓3兩,人參3兩,幹棗50枚。
產後小便數兼渴。
上切。
忌豬肉、冷水。
以水7升,煮取2升半,分3服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四引《集驗方》。
栝樓4兩,麥門冬(去心)3兩,人參3兩,乾地黃3兩,甘草2兩(炙),幹棗20枚,土瓜根5兩。
產後渴。
上切。
以水8升,煮取2升半,分3服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四引《集驗方》。
栝樓2兩,黃連1升,甘草2兩。
消渴。日飲1斛,小便亦如之。
以水5升,煮取2升半,分3服。
《醫心方》卷十二引《範汪方》。
栝樓根(肉黃脈少者)3兩。
傷寒煩渴;陰陽易。
上切。
以水5升,煮取1升,分2服。先以青淡竹瀝1升,合水2升,煮好銀2兩,減半去銀,先與病人飲之訖,須臾後,乃服栝樓湯。其銀汁須冷服。
《外臺》卷二引《範汪方》。
栝樓根5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,茅根1兩半,蘆根1兩半,小麥半升,石膏(研)9兩。
膈消多渴。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。
大栝樓(5枚,去殼取瓤並子,剁令極勻細微,以白麵同和作餅子,焙乾,搗羅為末)3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麩炒令黃,砂盆內研令極細)3兩,山芋3兩,甘草(炙,取末)1兩。
肺熱痰實壅滯。
上將山芋與栝樓同於銀石器中,慢火炒令香熟,取出,與甘草、杏仁末和拌勻,更用藍花3分,細研同和勻。
每服1錢,沸湯點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