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黃連5錢,黃芩5錢,甘草2錢,桔梗2錢,元參3錢,荊芥穗2錢,防風2錢,升麻1錢,薄荷葉1錢,連翹(去心)1錢,馬勃1錢,白殭蠶3錢,蟬退殼12枚,牛蒡子(炒)1錢,柴胡1錢2分,炒山梔2錢,生大黃8錢,芒消(提淨)4錢。
羊毛溫邪,惡寒壯熱,體重身倦,頭面腫大,或兩腮腫,咽喉不利,喉蛾咽腫,口乾舌刺,胸悶氣脹。
水煎,去滓,下芒消,加黃蜜5錢,陳黃酒5錢,和溫服。
《羊毛溫證論》。
麻黃(去節留根)5分,羌活5分,防風5分,升麻5分,生地5分,黃柏(酒炒)5分,川芎2分,藁本2分,葛根2分,蒼朮2分,黃芩(酒炒)2分,生黃芩2分,柴胡2分,細辛1分,紅花1分,蘇木1分,陳皮1分,白朮1分,甘草3分,歸身3分,連翹半分,吳茱萸(炒)半分,黃連3分。
小兒痘瘡初發熱,及發熱頭目昏痛,渾身壯熱,不問傷風傷食,並時氣大熱。
上作1服。水煎,去滓溫服。
《袖珍小兒》卷九。
柴胡2錢,川連(酒炒)1錢,黃芩(酒炒)1錢,陳皮(去白)1錢,甘草1錢,元參1錢,桔梗1錢,大力子(炒,研)1錢,白芷1錢,馬勃1錢,板藍根(如無,以青黛代之)1錢,薄荷1錢,殭蠶7分,升麻7分。
大頭天行,初覺憎寒體重,次傳頭面腫盛,口不能開,上喘,舌燥,咽喉不利。
水煎,食後徐服。或蜜拌為丸,噙化。
《衛生鴻寶》卷一。
黃芩、玄參、姜蠶、力子、甘草、川連、瓜蔞、麥冬、連翹、薄荷。
麻症。目不開,上喘,咽喉不利,口渴舌燥。
煎服。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桔梗、薄荷、馬勃、柴胡、姜蠶、升麻、黃芩、荊芥。
蝦蟆瘟。
《醫門補要》卷中。
連翹、黃連、黃芩、玄參、青黛、薄荷、荊芥、人參(不虛勿加)、牛蒡、甘菊、甘草、桔梗、柴胡、橘紅。
初覺憎寒壯熱體重,次傳頭面腫盛,目不能閉,上喘,咽喉不利,舌幹口燥,俗雲大頭傷寒風,諸藥不愈者。
共為細末。
半用湯調,時時呷之,病在上者,服藥不厭少而頻也。半用蜜丸,噙化就臥,令藥性上行也。外用清涼救苦散敷之。
《顧松園醫鏡》卷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