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芎散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一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1兩,人參1兩,枳殼1兩,沉香2錢,香附子2錢,木香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,中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沸湯入鹽點灌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一。

《得效》卷三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1兩,北細辛3分,白茯苓1兩,白朮1兩,粉草半兩,桂枝3分。

功效主治

眩暈,惡風自汗,或身體不仁,氣上衝胸,戰搖如在舟船之上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,不拘時候服。有痰,兼服青州白丸子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三。

《得效》卷十三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五加皮5錢,海桐皮5錢,川烏5錢,牡丹皮5錢,川芎5錢,赤芍藥5錢,乾薑1錢,肉桂1錢。

功效主治

雞爪風,手口搖動,不能舉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將古銅錢1個入清油內浸,每煎藥入錢同煎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三。

《得效》卷十七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白芷、細辛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面腫牙疼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擦2-3次,鹽湯漱,立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八十五引《德生堂方》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甘菊花1兩,川芎1兩,荊子1兩,薄荷2兩。

功效主治

初患發眼風,頭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加生蔥3寸,熬黑豆水,入茶末少許,食後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八十五引《德生堂方》。

《衛生寶鑑》卷九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白殭蠶6錢(生用),甘菊花3錢,石膏3錢,川芎3錢。

功效主治

偏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蕎麥麵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食後茶清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寶鑑》卷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五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7錢半,細辛半兩,羌活半兩,槐花半兩,甘草半兩,香附子半兩,石膏半兩,荊芥穗1兩,薄荷葉1兩,菊花1兩,山茵陳1兩,藁本1兩,白芷1兩,勾藤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(一方無藁本)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,偏正頭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發風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後茶調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五。

《衛生寶鑑》卷九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半兩,細辛半兩,羌活半兩,槐花半兩,石膏半兩,香附子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荊芥1兩,薄荷1兩,茵陳1兩,防風(去叉)1兩,菊花1兩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,偏正頭疼,昏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動風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後茶清調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寶鑑》卷九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2兩,荊芥2兩,甘菊2兩,薄荷2兩,蟬殼2兩,蔓荊子2兩,甘草1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諸風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-3錢,食後茶、酒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袖珍》卷四引《簡易方》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。

功效主治

妊婦從高墜下,胎氣不和,轉動不能,臍腹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》卷四引《簡易方》。

《雞峰》卷十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1兩,甘草1分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、婦人、小兒鼻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水煎,乘熱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。

《雞峰》卷十七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5兩,羌活5兩,防風5兩,細辛5兩,旋覆花5兩,藁本5兩,蔓荊子5兩,石膏半兩,甘草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頭眩痛,久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6分,去滓,食後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七。

《本事》卷二引龐先生方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山茱萸1兩,山藥半兩,甘菊花(去萼梗,不可誤用野菊)半兩,人參(去蘆)半兩,茯神(去木)半兩,小川芎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眩頭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二引龐先生方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引《海上方》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3錢,白芷2錢,細辛半兩(去葉),蓽茇1分,石膏(煅)1錢半,防風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白湯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引《海上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五引《海上方》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白芷、荊芥、羌活、消鼠粘子、升麻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疼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同煎,溫漱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五引《海上方》。

《蘭室秘藏》卷中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3分,柴胡7分,羌活1錢,防風1錢,藁本1錢,生甘草1錢,升麻1錢,熟甘草2錢,酒生地黃2錢,酒黃連(炒)4錢5分,酒黃芩4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頭目不清利。風熱頭痛不清及目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酒、溼面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或2-3錢,食後茶清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蘭室秘藏》卷中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下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1兩,槐子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上衝,頭目眩熱,腫及胸中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。如胸中氣滯不利,生薑湯調;目疾,茶調;風熱上攻,(口父)咀1兩,水煎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兩,川芎5錢,白附子1兩,甘草、羌活、菊花、地骨皮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目疾,早晨兩眥疼痛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。

《施圓端效方》引延津王子安方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○)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1兩,當歸1兩,生地黃1兩,伏龍肝1兩,龍骨1兩,芍藥1兩,蒲黃1兩,御米殼(去蒂,蜜浴,炒焦)4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崩漏帶下,諸方不效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用溫酒或米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施圓端效方》引延津王子安方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○)。

《傷科方書》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1錢,白芷1錢,防風1錢,赤芍1錢,生地1錢,當歸1錢2分,羌活1錢2分,花粉1錢2分,陳皮1錢,桔梗1錢,黃荊子1錢2分。

功效主治

上部頭傷痛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、酒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科方書》。

《醫鈔類編》卷十二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1錢,當歸1錢,檳榔1錢,肉桂1錢,麻黃(去節)1錢,防己1錢,木通1錢,石菖蒲1錢,細辛1錢,白芷1錢,木香5分,川椒5分,炙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鼻癰。

使用方法

每3錢,加蘇葉、生薑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鈔類編》卷十二。

《醫部全錄》卷一八三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當歸、茯苓、厚朴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卒心痛,氣欲絕。

使用方法

水6升,煎2升,分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部全錄》卷一八三。

《證治寶鑑》卷十一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旋覆花、半夏、甘草、石膏、細辛、蔓荊子、藁本、羌活、荊芥、地黃、當歸、川芎。

功效主治

眩運,肝家風熱者;亦治頭疼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寶鑑》卷十一。

《濟陰綱目》卷十三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生乾地黃、白芍、枳殼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餘血不盡,奔上衝心,煩悶腹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末。每服方寸匕,酒調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陰綱目》卷十三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三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甘菊3錢,石膏3錢,川芎3錢。

功效主治

偏頭痛,頭風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末。每服1錢,茶清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八十六引《海上方》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白芷、細辛、龍腦葉、豬牙皂角子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眼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搐入鼻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八十六引《海上方》。

《醫學正傳》卷七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1錢,人參5分,吳茱萸5分,茯苓4分,桔梗4分,當歸1錢,制樸半錢,烏藥7分半,枳殼3分,炙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素有冷氣衝心,如刀刺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切,作1服。

使用方法

水1盞半,煎至1盞,稍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正傳》卷七。

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卷六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(洗,銼)1兩,桂心(不見火,銼)1兩,木香(銼,懷幹)1兩,當歸(去蘆頭須,洗,銼,焙)1兩,桃仁(去皮尖並雙仁,炒黃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心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熱酒調下;如不欲飲酒,即用水1盞,藥末2錢,煎至7分,帶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卷六。

《永類鈐方》卷十一引《石人屏曾氏家藏》: 川芎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1兩,羌活1兩,防風1兩,菊花1兩,荊芥穗1兩,殭蠶(洗,炒)1兩,撫芎1兩,制蒼朮1兩,白芷1兩,石膏(煅)1兩,細辛(淨)1兩,芎須(水洗)1兩,香附(炒)1兩,川烏(炮)半兩(去皮尖),淮烏(黑豆煮)半兩(去皮尖)。

功效主治

眼睛疼,頭痛,沙澀流淚,眩爛風癢,障膜遮睛,及積年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大錢,食後,茶湯清調下。頭痛,蔥白湯調下;常服,薄荷茶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類鈐方》卷十一引《石人屏曾氏家藏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