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黃4兩(蒸),厚朴8兩(姜制),枳殼2兩(麩炒,去瓤)。
剛痙,胸滿,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齘齒。
上銼散。
每服4大錢,水1盞半,煎7分、去滓,入芒消2錢匕,煎溶服。得利,止後服。
《三因》卷七。
大黃、薄荷、杏仁、蟬蛻、甘草、羌活、天麻、當歸、赤芍藥、防風。
小兒胎風赤爛,小兒眼生翳。
水煎服。
《銀海精微》捲上。
大黃、枳實、甘草各等分。
痘疹熱甚,內蘊不出,渴喘煩悶,手足心並脅下有汗,或譫語驚搐,二便秘澀者。
報點欲出不可服。
水1盞,加大棗1個,煎5分,食前溫服。
《醫統》卷九十一。
大黃5錢,厚朴(姜制)1兩,枳殼(煨)3錢。
痘疹後胃弱不能勝谷,謂之食蒸發搐。其人潮熱,大便酸臭,秘洩不調,或嘔吐腸痛。
上銼。
糯米煎服。但令大便通潤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四。
厚朴4兩(姜制),大黃2兩(蒸),枳實1兩(麩炒,去瓤)。
支飲胸滿。
上為銼散。
每服4大錢,水1盞半,煎7分,去滓,不拘時候服。
《三因》卷十三。
大黃半兩,厚朴3錢,枳實3錢。
傷寒腹脹,大便不通,神昏譫語,脈滑;瘟疫上焦痞滿;小兒傷食,腹滿疼痛,惡食便秘。傷寒,若腹大滿不通;或陽明多汗,津液外出,腸胃躁熱,大便必硬而譫語,脈滑;吐下微煩,小便數,大便結;或下利譫語;自得病2-3日,脈弱,無太陽證、柴胡證,煩心,心下結,至4-5日,雖能食少者。瘟疫,熱邪傳裡,但上焦痞滿。小兒傷食心胃痛,食入即痛,喜飲涼水,惡食腹滿,吐酸便秘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分作2服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半盞,絞汁服,未利再服。
《宣明論》卷六。
大黃4兩(酒洗),厚朴2兩(炙,去皮),枳實3枚(大者,炙)。
陽明腑實證,熱邪與積滯互結,潮熱譫語,大便秘結,胸腹痞滿,苔黃糙,脈滑數;或熱結旁流,下利清水;或痢疾初起,腹痛脹滿,裡急後重。霍亂,大便不通,噦數口,譫語。雜病上焦痞滿不通。裡症已見三四,臍腹脹滿而不甚堅硬,或胸滿潮熱不惡寒,狂言而喘,病屬小熱小實小滿者。邪傳少陰,口燥咽乾而渴,或下利腸垢,目不明。
水4升,煮取1升2合,去滓,分溫2服。初服湯當更衣,不爾者,盡飲之;若更衣者,勿服之。
《傷寒論》。
生地黃1兩,黃芩1兩,山梔子仁1兩,大黃半兩。
三陽合病,脈緊數而弦,狂言譫語,陽明實者。
水煎1兩服。以利為度。
《雲歧子脈訣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