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胃丸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: 平胃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曲(焙)1兩,肉豆蔻(去皮)2枚,檳榔(銼)2枚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沉香1兩,木香半兩,丁香半兩,麝香半錢(研)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氣虛弱,嘔吐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棗肉與糯米粥為丸,如梧桐子大,丹砂為衣,陰乾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丸,生薑湯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: 平胃丸

配方組成

白豆蔻(去皮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白朮1兩,人參1兩,大麥糵(炒黃)1兩,乾薑(炮)3分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胃氣不和,不能食,縱食不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煎生薑、大棗湯送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。

《千金》卷十五: 平胃丸

配方組成

杏仁50枚,丹參3兩,苦參2兩,葶藶2兩,玄參2兩,芎藭1兩,桂心1兩。

功效主治

身重不得食,食無味,心下虛滿,時時欲下,喜臥者;腹內結強,不可按抑,飲食不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酒送下。以知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五。

《千金翼》卷十九引崔文行方: 平胃丸

配方組成

菖蒲2兩,大黃2兩,葶藶(熬)小草2兩,芍藥2兩,當歸2兩,桂心2兩,乾薑2兩,茯苓2兩,麥門冬(去心)2兩,芎藭2兩,細辛2兩,甘草2兩半(炙)。

功效主治

五勞七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空腹以酒送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十九引崔文行方。

《千金》卷十五引崔文行方: 平胃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2兩,小草1兩,甘草1兩,芍藥1兩,芎藭1兩,葶藶1兩,杏仁50枚。

功效主治

丈夫、小兒食實不消,胃氣不調,或溫壯熱結,大小便不利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1歲兒每服2丸,飲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五引崔文行方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: 平胃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(炙,銼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白朮1兩,人參1兩,乾薑(炮裂)半兩,麥糵(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胃氣不調,不能食,冷即腹脹洩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四: 平胃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曲(焙)1兩,沉香1兩,肉豆蔻(去皮)2個,檳榔(銼)2個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木香半兩,丁香半兩,麝香半錢(別研)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氣虛弱,嘔吐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棗肉與糯米粥為丸,如梧桐子大,丹砂為衣,陰乾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丸,生薑湯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四。

《雞峰》卷十二引王叔和方: 平胃丸

配方組成

白朮4兩,厚朴3兩,人參1兩,陳皮2兩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蒸棗為丸,如櫻桃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白湯米飲嚼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二引王叔和方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中: 平胃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1兩,白朮1兩2錢,陳皮8錢(去白),木香1錢,生半夏(湯洗)1兩,檳榔2錢半,枳實5分,甘草3錢(炙)。

功效主治

病久胃氣虛弱,厭厭不能食,臟腑或秘或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薑汁浸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生薑湯或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引章運使浩方: 平胃丸

配方組成

平胃散4兩,半夏(姜制,為末)4兩。

功效主治

痰飲。

炮製方法

上和調,用好棗100枚,燈草1小把,水1大碗同煮,候棗爛,去燈心,棗子去皮核,取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生薑湯送下;熟水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引章運使浩方。

《同壽錄》卷一: 平胃丸

配方組成

陳皮9兩,厚朴9兩,枳殼5兩,山楂肉5兩,甘草2兩5錢,蒼朮9兩。

功效主治

頭痛發熱惡寒,傷食噁心,洩瀉,瘧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水滴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老年及孕婦只服3分。頭痛發熱發寒,用蔥白2根,陳茶2分,生薑3片,煎湯送下;傷食噁心,生薑1片,煎湯送下,瀉初起,澤瀉3分,生薑1片,煎湯下;瘧疾,加青皮2分,砂仁7個,柴胡3分,同煎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同壽錄》卷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