炒槐花、炒側柏葉、醋炒枳殼、川黃連、炒荊芥穗。
腸風、髒毒便血。熱傷陰絡,熱與風合為腸風,下血多清;熱與溼合為髒毒,下血多濁。
上為末。
烏梅湯調服。
《金鑑》卷四十。
槐花、槐角各等分(炒香黃)。
脫肛。
上為細末。
用羊血蘸藥,炙熱食之,以酒送下。或以豬膏去皮蘸藥炙服。
方出《百一》卷十四,名見《得效》卷七。
槐花(微炒)半分,白朮半分,熟乾地黃半分,芎半分,黃耆(銼)1分,木香1分,當歸(銼,微炒)1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。
小兒大便出血,腹痛黃瘦,不欲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槐花1兩(炒),蒲黃半兩,川面姜1分。
衄血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新水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引張渙方。
當歸1錢,地榆1錢,生地7分,芍藥7分,黃芩7分,升麻7分,枳殼8分,槐花8分,阿膠8分,防風5分,側柏葉5分。
糞後紅。
上銼1劑。
水煎,空心服。
《回春》卷四。
槐花(炒)、柏葉(爛杵,焙)、荊芥穗、枳殼(去瓤,細切,麩炒黃)各等分。
腸風髒毒。
上為細末。
用清米飲調下2錢,空心,食前服。
《本事》卷五。
青皮、槐花、荊芥穗各等分。
血痢久不止,腹中不痛,不裡急後重。
上為末。
水煎,空心熱服。
《潔古家珍》。
槐花、荊芥、枳殼、艾葉。
痔漏,或肛門腸腫流膿血,其痛如割不可忍,及腸風下血。
上以水煎,入白礬量許,先燻後洗。
《瘍科選粹》卷五。
槐花(炒)。
咯血失聲。
上為末。
用糯米飲調服2錢。仰臥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七。
槐花、蘇木、敗荷葉、赤芍藥、黃連、甘草、枳殼、幹蓮蓬、石榴皮、當歸各等分。
腸風下痢,膿血相雜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1盞半,煎1盞,空心服;白痢,用白姜、棗子煎;紅痢,白茅根煎;五色痢,淡竹青煎;噤口痢,石蓮肉煎;小便不通,木通、澤瀉、滑石、車前子煎;水瀉,御米殼煎;渴者,木瓜、烏梅煎;身有熱,柴胡、黃芩、麥門冬煎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四一引《王氏集驗方》。
蒼朮1兩,厚朴1兩,陳皮1兩,當歸1兩,枳殼1兩,槐花2兩,甘草半兩,烏梅半兩。
腸胃不調,脹滿下血。
水煎,空心服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二。
槐花(半兩炒,半兩生)1兩,山梔子1兩(去皮,炒)。
髒毒,酒病便血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食前新汲水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八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皂角(去皮,燒煙絕)、白礬(熬沸定)、槐花(炒黃黑色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膈熱生涎,嘔吐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白湯調下。
《蘇沈良方》卷七。
槐花不以多少。
舌出血不止。
上曬乾,研末。
敷舌上;或火炒,出火毒,為末,敷。如舌腫,以真蒲黃末幹摻之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。
陳槐花1兩,百草霜半兩。
血崩。
上為末。
每服3-4錢,溫酒調下;若昏憒不省人事,則燒紅秤錘淬酒送下。
《良朋彙集》卷六。
當歸、防風、枳殼(麩炒)、槐花、黃芩、地榆。
五種腸風,血洩或痔漏脫肛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米飲送下。
《醫級》卷八。
槐花(揀淨,炒)、地榆(炒)各等分。
血痢不愈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至1錢,乳食前米飲調下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一。
黃連3分,枳殼3分,槐花1兩。
腸胃不調,下血不止。
上以槐花炒二味藥,去花不用,只將二味用水1盞半,煎7分,空心服。
《醫統》卷四十二。
槐花1分,荊芥1分,千針草半兩,伏火硇砂3錢。
五痔膿血。
上同為細末。
每服3錢,麝香1錢同研如粉,用好酒1盞,臨臥煎熱調藥末下丸子,1日3服。
《雞峰》卷十七。
槐花4兩,黃芩4兩。
傷大腸,糞後去紅急澀,面赤氣滯。
上共為細末。
每服3錢,清晨空心燈心湯送下。
《接骨入骱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