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胎飲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艾葉、川斷、杜仲、香附、牡蠣、黃芩、地榆、黃耆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熟地、人參、茯神、白朮。

功效主治

血崩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。

《局方》卷九(寶慶新增方)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地榆、甘草(微炙赤)、茯苓(去皮)、熟乾地黃(洗,酒灑蒸,焙)、當歸(去蘆洗,酒浸)、川芎、白朮、半夏(湯洗7次)、阿膠(搗碎,麩炒)、黃耆(去苗),白芍藥各等分(1方無半夏、地榆,有人參、桑寄生;1方無白朮、黃耆、半夏、地榆,有艾葉,並各等分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三月、四月至九個月惡阻病者,心中憒悶,頭重目眩,四肢沉重,懈怠不欲執作,惡聞食氣,欲啖鹹酸,多睡少起,嘔逆不食,或胎動不安,非時轉動,腰腹疼痛,或時下血,及妊娠一切疾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注意事項

如或惡食,但以所思之物任意與之必愈。按妊娠禁忌,勿食雞鴨子、鯉魚膾、兔、犬、驢、騾、山羊、肉、魚子、鱉卵、雉雀、桑椹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九(寶慶新增方)。

《女科萬金方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砂仁、陳皮、白茯、阿膠。

功效主治

受胎不安,非時轉動,無故下血,腰腹痛,肢倦力乏。

使用方法

加蔥5莖,水煎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萬金方》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二七引《仙傳濟陰方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香附子1兩(去毛,炒)。

功效主治

漏胎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未。

使用方法

以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二七引《仙傳濟陰方》。

《顧氏醫徑》卷四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熟地、當歸、茯苓、甘草、川芎、白朮、半夏、阿膠、地榆、白芍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臨產之月,胞水未破,而血先下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顧氏醫徑》卷四。

《何氏濟生論》卷七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,熟艾1錢,阿膠1錢5分,茯苓1錢。

功效主治

胎動不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何氏濟生論》卷七。

《虺後方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地黃、甘草、白朮、阿膠、地骨皮、黃芩。

功效主治

三月妊娠惡阻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虺後方》。

《胎產指南》卷一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白朮1錢5分,陳皮4分(去白),甘草4分,人參1錢,川芎8分,當歸2錢,生地1錢5分,柴胡4分,半夏6分(姜制),升麻4分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脾胃氣虛,胎壓尿胞而臍腹作脹,或小便淋閉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為引,空心屢服。鹽湯探吐,則氣升尿下行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胎產指南》卷一。

《杏苑》卷八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2錢,黃芩2錢,白芍藥2錢,川芎2錢,白朮1錢。

功效主治

胎動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以酒送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杏苑》卷八。

《明醫指掌》卷九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紫蘇1錢,當歸身1錢,白朮(炒)1錢,條黃芩(略炒)1錢,川芎8分,陳皮5分,香附6分,白芍藥7分(微炒),甘草5分,大腹皮6分,砂仁(炒)6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胎不安,氣不利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明醫指掌》卷九。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陳皮、紫蘇、葛根、前胡、大腹皮、砂仁、竹茹、生薑、大棗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胃氣不調,風冷乘虛,水飲停結積聚,妨食嘔逆,甚則傷胎,自受妊3-9月皆患而不愈者。

注意事項

腹皮寬膨之脹,其性太厲,惟氣盛痰多,體肥發喘者酌用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。

《慈幼新書》卷首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白朮1錢,當歸1錢,紫蘇1錢,條芩1錢,川芎8分,白芍7分,砂仁(炒)6分,香附(炒)6分,人參5分,陳皮5分,炙甘草3分,苧根2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慈幼新書》卷首。

《醫統》卷九十一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人參8分,當歸8分,黃芩8分,大腹皮8分,川芎8分,芍藥8分,香附子1兩,紫蘇1兩,砂仁5分,陳皮5分,甘草各5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出痘。

使用方法

水2盞,煎1盞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九十一。

《丹溪治法心要》卷七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白朮1錢,人參半錢,當歸1錢,白芍藥1錢,熟地黃1錢,川芎5分,陳皮5分,甘草3分,縮砂2分,紫蘇3分,條芩5分。

功效主治

孕成之後,胎氣不安,或腹微痛,或腰間作疼,或飲食不甘美及孕婦痘已出現。

使用方法

上作1帖,加生薑1片,水煎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治法心要》卷七。

《醫學正印》卷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川芎6分,益母草1錢,砂仁8分,續斷1錢,寄生1錢,陳皮8分,條芩1錢,白朮1錢,甘草3分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1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正印》卷下。

《胎產要訣》捲上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人參2錢,當歸、白朮、熟地(同),川芎8分,甘草4分,紫蘇、陳皮(同),條芩1錢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胎氣不安,或腹痛、腰痛,或飲食不美;及孕婦屢產,生子無氣,或生而不壽,或妊而數墮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胎產要訣》捲上。

《揣摩有得集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澤蘭葉5錢,黃芩3錢(炒),遼沙參6錢,白芍2錢(炒),砂仁1錢(炒),骨皮1錢半,麥冬1錢半(去心),生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熱,懷胎數月後,動而不安,或向上頂。

使用方法

竹葉、燈心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揣摩有得集》。

《沈氏經驗方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生地3錢,歸身1錢5分,麥冬(去心)1錢5分,白芍2錢(酒炒),真阿膠1錢,杜仲(鹽水炒)1錢,續斷(鹽水炒)1錢,條芩(焙)1錢,枳殼1錢(炒),炒砂仁末3分。

功效主治

子嗽。

使用方法

河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沈氏經驗方》。

《葉氏女科》卷三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黃耆(蜜炙)1錢,杜仲(薑汁炒)1錢,茯苓1錢,黃芩1錢5分,白朮(蜜炙黃)5分,阿膠(炒珠)2錢,續斷8分,甘草3分,糯米100粒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7-8月後,或母有火,或起居不時致試痛,胎不安而痛不止,一陣慢一陣,或乍緊乍慢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入酒1杯,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葉氏女科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阿膠(炙燥)1兩,艾葉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黃耆(銼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氣不安,腹痛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空心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
《玉案》卷五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陳皮1錢,白朮1錢,當歸1錢,生地1錢,砂仁1錢,香附1錢,白芍1錢2分,黃芩1錢2分,川芎1錢2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氣不安及胎痛。

使用方法

加黑棗2枚,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五。

《胎產秘書》捲上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(虛者倍用),當歸2錢,熟地3錢,條芩1錢,川芎7分,白朮2錢,陳皮4分,紫蘇4分,甘草4分,元棗2枚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三月,胎動不安,蓋因子宮久虛,氣血兩弱,不能攝元養胎致令不安欲墮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胎產秘書》捲上。

《女科指掌》卷三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茯苓、藿香、砂仁、當歸、紫蘇、甘草、白朮、黃芩、大腹皮。

功效主治

胎前諸症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指掌》卷三。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三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茯苓、地榆、甘草、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艾葉、黃耆、阿膠。

功效主治

懷胎三四月至九個月,嘔吐痰水,心中憒悶,頭重目眩,惡聞食氣,或胎動不安,腰腹疼痛,或時下血,及妊娠一切疾病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三。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二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、地榆、艾葉、黃芩、阿膠、白朮、黃耆(1方加白茯苓)。

功效主治

胎前內傷,凝血作痛。

使用方法

加砂仁、蘇梗、生薑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二。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二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熟地1錢,茯苓1錢,半夏1錢,黃芩1錢,川芎1錢,白芍1錢,阿膠1錢,甘草3分(炙)。

功效主治

懷胎七月,胎母不能勝其動靜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二。

《仙拈集》卷三引《要覽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白芍1錢,茯苓1錢,橘紅1錢,香附1錢,條芩1錢,腹皮1錢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三引《要覽》。

《醫學心悟》卷五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川芎1錢,白芍藥(酒炒)1錢,大熟地(九制)1錢,茯苓,阿膠1錢,甘草(炙)3分,艾葉3分,白朮2錢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胎動不安,腰痛發熱,不食不眠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心悟》卷五。

《醫方簡義》卷五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綿耆3-4錢(炙),生地炭3錢,歸身炭2錢,茯苓3錢,澤瀉2錢,升麻(炒)5分,銀花3錢,條岑(酒炒)1錢5分,川連(酒炒)8分,廣木香5分,範制面2錢。

功效主治

幹痢。

注意事項

口渴者,切忌生冷水果。

使用方法

加荷葉1角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簡義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(銼)、蔥白1分(細切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動不安,腰腹疼痛。

使用方法

先以水3盞,煎至2盞,入好酒1盞,更煎數沸,去滓,分作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生地5錢,蘇梗3錢,白朮1錢半(炒),條芩1錢半(酒炒),當歸2錢,山梔1錢半,木香1錢,香附1錢半(酒炒),茯苓1錢半,杜仲1錢半(酒炒)。

功效主治

懷孕九月,脈洪滑疾,兩關弦澀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。

《玉案》卷五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陳皮1錢,白朮1錢,當歸1錢,生地1錢,砂仁1錢,香附1錢,白芍1錢2分,黃芩1錢2分,川芎1錢2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氣不安及胎痛。

使用方法

加黑棗2枚,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五。

《宋氏女科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白艾1錢,熟地1錢,川芎1錢,條芩1錢,白芍1錢,阿膠1錢,白當歸1錢5分,白朮1錢5分,甘草3分,茯苓,桑寄生。

功效主治

胎動不安,奔上衝心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宋氏女科》。

《明醫指掌》卷九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紫蘇1錢,當歸身1錢,白朮(炒)1錢,條黃芩(略炒)1錢,川芎8分,陳皮5分,香附6分,白芍藥7分(微炒),甘草5分,大腹皮6分,砂仁(炒)6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胎不安,氣不利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明醫指掌》卷九。

《女科指掌》卷三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茯苓、藿香、砂仁、當歸、紫蘇、甘草、白朮、黃芩、大腹皮。

功效主治

胎前諸症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指掌》卷三。

《胎產秘書》捲上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(虛者信用),當歸2錢,熟地3錢,條芩1錢,川芎7分,白朮2錢,陳皮4分,紫蘇4分,甘草4分,元棗2枚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三月,胎動不安,蓋因子宮久虛,氣血兩弱,不能攝元養胎致令不安欲墮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胎產秘書》捲上。

《杏苑》卷八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2錢,黃芩2錢,白芍藥2錢,川芎2錢,白朮1錢。

功效主治

胎動不安,或疼,或見惡露,或不疼,或不見惡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以酒送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杏苑》卷八。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三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茯苓、地榆、甘草、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艾葉、黃耆、阿膠。

功效主治

懷胎三四月至九個月,嘔吐痰水,心中憒悶,頭重目眩,惡聞食氣,或胎動不安,腰腹疼痛,或時下血,及妊娠一切疾病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三。

《醫統》卷九十一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人參8分,當歸8分,黃芩8分,大腹皮8分,川芎8分,芍藥8分,香附子1兩,紫蘇1兩,砂仁5分,陳皮5分,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出痘。

使用方法

水2盞,煎1盞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九十一。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二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熟地1錢,茯苓1錢,半夏1錢,黃芩1錢,川芎1錢,白芍1錢,阿膠1錢,甘草3分(炙)。

功效主治

懷胎七月,胎母不能勝其動靜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二。

《醫便》卷四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白朮1錢,條芩1錢,陳皮(去白)8分,真阿膠(炒珠)1錢,桑寄生(真者)1錢,甘草4分,蘄艾5分,當歸頭6分,陳枳殼5分,砂仁(炒)6分,川獨活5分,白芍藥(酒炒)1錢2分。

功效主治

胎動不安,胎漏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1片,大棗1枚,糯米百餘粒,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便》卷四。

《胎產指南》卷一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白朮1錢5分,陳皮4分(去白),甘草4分,人參1錢,川芎8分,當歸2錢,生地1錢5分,柴胡4分,半夏6分(姜制),升麻4分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脾胃氣虛,胎壓尿胞而臍腹作脹,或小便淋閉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為引,空心屢服。鹽湯探吐,則氣升尿下行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胎產指南》卷一。

《慈幼新書》卷首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白朮1錢,當歸1錢,紫蘇1錢,條芩1錢,川芎8分,白芍7分,砂仁6分(炒),香附(炒)6分,人參5分,陳皮5分,炙甘草3分,苧根2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慈幼新書》卷首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二七引《仙傳濟陰方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香附子1兩(去毛,炒)。

功效主治

漏胎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未。

使用方法

以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二七引《仙傳濟陰方》。

《胎產要訣》捲上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人參2錢,當歸、白朮、熟地(同),川芎8分,甘草4分,紫蘇、陳皮(同),條芩1錢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服氣不安,或腹痛、腰痛,或飲食不美;及孕婦屢產,生子無氣,或生而不壽,或妊而數墮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胎產要訣》捲上。

《虺後方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地黃、甘草、白朮、阿膠、地骨皮、黃芩。

功效主治

三月妊娠惡阻,常憎飲食,胎動不安,時下血,心神倦怠,欲扶持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虺後方》。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陳皮、紫蘇、葛根、前胡、大腹皮、砂仁、竹茹、生薑、大棗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胃氣不調,風冷乘虛,水飲停結積聚,妨食嘔逆,甚則傷胎,自受妊三月至九月皆患而不愈者。

注意事項

腹皮寬膨之脹,其性太厲,惟氣盛痰多,體肥發喘者酌用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。
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四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身1錢,川芎5分,白芍1錢,熟地1錢,生地1錢,白朮2錢,砂仁1錢,陳皮5分,蘇梗5分,杜仲2錢,續斷8分,阿膠1錢,條芩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血虛有火,曾三個月墮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四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土地5錢,蘇梗3錢,白朮1錢半(炒),條芩1錢半(酒炒),當歸2錢,山梔1錢半,木香1錢,香附1錢半(酒炒),茯苓1錢半,杜仲1錢半(酒炒)。

功效主治

懷孕九月,脈洪滑疾,兩關弦澀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。

《何氏濟生論》卷七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,熟艾1錢,阿膠1錢5分,茯苓1錢。

功效主治

胎動不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何氏濟生論》卷七。

《揣摩有得集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澤蘭葉5錢,黃芩3錢(炒),遼沙參6錢,白芍2錢(炒),砂仁1錢(炒),骨皮1錢半,麥冬1錢半(去心),生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熱,懷胎數月後,動而不安,或向上頂。

使用方法

竹葉、燈心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揣摩有得集》。

《丹溪治法心要》卷七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白朮1錢,人參半錢,當歸1錢,白芍藥1錢,熟地黃1錢,川芎5分,陳皮5分,甘草3分,縮砂2分,紫蘇3分,條芩5分。

功效主治

孕成之後,胎氣不安,或腹微痛,或腰間作疼,或飲食不甘美;孕婦痘已出現。

使用方法

上作1帖,加生薑1片,水煎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治法心要》卷七。

《局方》卷九(寶慶新增方)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地榆、甘草(微炙赤)、茯苓(去皮)、熟乾地黃(洗,酒酒蒸,焙)、當歸(去蘆洗,酒浸)、川芎、白朮、半夏(湯洗7次)、阿膠(搗碎,麩炒)、黃耆(去苗)、白芍藥各等分(一方無半夏、地榆,有人參、桑寄生;一方無白朮、黃耆、半夏、地榆,有艾葉,並各等分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三月、四月至九個月惡阻病者,心中憒悶,頭重目眩,四肢沉重,懈怠不欲執作,惡聞食氣,欲啖鹹酸,多睡少起,嘔逆不食,或胎動不安,非時轉動,腰腹疼痛,或時下血,及妊娠一切疾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注意事項

如或惡食,但以所思之物任意與之必愈。按妊娠禁忌,勿食雞鴨子、鯉魚膾、兔、犬、驢、騾、山羊、肉、魚子、鱉卵、雉雀、桑椹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九(寶慶新增方)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阿膠1兩(炙燥),艾葉1兩,當歸1兩(切,焙),人參1兩,甘草1兩(炙,銼),白茯苓1兩(去黑皮),黃耆1兩(銼)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氣不安,腹痛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空心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
《女科萬金方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砂仁、陳皮、白茯、阿膠。

功效主治

受胎不安,非時轉動,無故下血,腰腹痛,肢倦力乏。

使用方法

加蔥5莖,水煎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萬金方》。

《醫學正印》卷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川芎6分,益母草1錢,砂仁8分,續斷1錢,寄生1錢,陳皮8分,條芩1錢,白朮1錢,甘草3分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1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正印》卷下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八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大腹皮(酒洗)、人參、陳皮、白茯、白芍、紫蘇、砂仁、香附、甘草。

使用方法

加糯米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八。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二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、地榆、艾葉、黃芩、阿膠、白朮、黃耆(一方加白茯苓)。

功效主治

胎前內傷,凝血作痛。

使用方法

加砂仁、蘇梗、生薑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二。

《醫學心悟》卷五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芎等1錢,白芍藥1錢(酒炒),大熟地1錢(9制),茯苓1錢,阿膠1錢,甘草3分(炙),艾葉3分,白朮2錢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胎動不安,腰痛發熱,不食不眠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心悟》卷五。

《顧氏醫徑》卷四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熟地、當歸、茯苓、甘草、川芎、白朮、半夏、阿膠、地榆、白芍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臨產之月,胞水未破,而血先下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顧氏醫徑》卷四。

《醫方簡義》卷五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綿耆3-4錢(炙),生地炭3錢,歸身炭2錢,茯苓3錢,澤瀉2錢,升麻(炒)5分,銀花3錢,條岑(酒炒)1錢5分,川連(酒炒)8分,廣木香5分,範制面2錢。

功效主治

妊婦患痢,名子痢。腰痛氣滯,裡急後重,少腹(??)痛。

注意事項

口渴者,切忌生冷水果。

使用方法

加荷葉1角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簡義》卷五。

《沈氏經驗方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生地3錢,歸身1錢5分,麥冬(去心)1錢5分,白芍2錢(酒炒),真阿膠1錢,杜仲(鹽水炒)1錢,續斷(鹽水炒)1錢,條芩(焙)1錢,枳殼1錢(炒),炒砂仁末3分。

功效主治

子嗽。

使用方法

河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沈氏經驗方》。

《仙拈集》卷三引《要覽》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白芍1錢,茯苓1錢,橘紅1錢,香附1錢,條芩1錢,腹皮1錢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三引《要覽》。

《葉氏女科》卷三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黃耆1錢(蜜炙),杜仲1錢(薑汁炒),茯苓1錢,黃芩1錢5分,白朮(蜜炙黃)5分,阿膠(炒珠)2錢,續斷8分,甘草3分,糯米100粒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7-8月後,或母有火,或起居不時致試痛,胎不安而痛不止,一陣慢一陣,或乍緊乍慢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入酒1杯,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葉氏女科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: 安胎飲

配方組成

當歸半兩(銼),蔥白1分(細切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動不安,腰腹疼痛。

使用方法

先以水3盞,煎至2盞,入好酒1盞,更煎數沸,去滓,分作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