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湯

《千金》卷十五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龍骨1兩,甘草1兩,芍藥1兩,乾薑1兩,黃連1兩,石榴皮1具(大者),阿膠2兩,附子1枚,黃芩半兩,粳米3合。

功效主治

暴下積日不住及久痢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8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五。

《傷寒論》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2枚(炮,去皮,破8片),茯苓3兩,人參2兩,白朮4兩,芍藥3兩。

功效主治

少陰病。

使用方法

上以水8升,煮取3升,去滓,溫服1升,日3次。服藥前先灸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論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桂(去粗皮)2兩,白朮2兩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,四肢攣急,不得屈伸,身體沉重,行步艱難,骨節煩疼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大棗2枚(擘破),生薑3片,同煎至7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如有汗出為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。
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許仁則方》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2枚(共稱重1兩半者,炮),生薑3兩,乾薑3兩,桂心1兩,石膏6兩(碎,綿裹),生犀角(屑)2兩,地骨白皮2兩,白朮2兩,獨活2兩,芎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病有因飲酒過節,不能言語,手足不隨,精神昏恍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生蔥、桃、李、雀肉等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取2升半,去滓,分溫3服,服後相去如人行10裡久再服。服湯後如覺欲汗,少覆之令汗出,須臾歇汗後,以藥末粉身。其湯須服5-6劑,間3-4日服1劑。其方服1劑後,量病情進退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許仁則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乾薑(炮)1兩半,甘草(炙)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半,獨活(去蘆頭)1兩半,石膏(碎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白朮1兩,芎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當歸(酒浸,切,焙)1兩,人參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研)20枚,細辛(去苗葉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曳,手足不隨,身體不能俯仰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、酒共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3次。人羸弱者,只用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。

《千金》卷七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3枚,芍藥3兩,桂心3兩,甘草3兩,茯苓3兩,人參3兩,白朮4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溼寒痺,骨節疼痛,面板不仁,肌肉重著,四肢緩縱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8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七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四十四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)5分,白朮5分,獨活5分,川芎3分,肉桂3分。

功效主治

手足厥冷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,項強,口噤,痰湧。

使用方法

上作1服。加大棗1枚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四十四。
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刪繁方》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)2兩,甘草(炙)2兩,宿姜4兩,半夏(洗,破)4兩,大棗20枚(擘,去皮核),白朮3兩,倉米半升。

功效主治

肺虛勞損,腹中寒鳴切痛,胸脅逆滿氣喘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羊肉、餳、海藻、菘菜、桃、李、雀肉等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煮取3升,去滓,分為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刪繁方》。

《鬼遺》卷四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3分(炮),當歸1兩,人參1兩,黃連1兩,甘草(炙)1兩,乾薑2兩,桂心2兩,芍藥2兩,蜀椒(去汗,去目,閉口者)半分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5升,煮取1升5合,去滓,分溫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鬼遺》卷四。

《醫心方》卷十一引《範汪方》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大附子1枚,甘草6銖,蜀椒200粒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嘔吐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3升,煮取1升半,分2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十一引《範汪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赤茯苓半兩,赤芍藥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白朮半兩,桂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因下後,脾胃虛冷,腹脅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枚(重半兩者),軃桂(去粗皮)半兩,葛根(銼)1兩半,犀角(鎊)1兩,地骨皮1兩,白朮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芎1兩,石膏(碎)3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,身體不隨,不能言語,精神恍惚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2盞,加生薑5片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空心並2服,夜1服;或夜並2服,空心1服。服迄以熱姜粥投,衣覆微汗出,慎外風。不欲汗即不必食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甘草(炙)1兩,乾薑(炮)3分,半夏1兩(湯洗去滑,生薑2兩,同搗作餅,炙),白朮(銼,炒)1兩半,蒼朮(米泔浸,去粗皮,銼,炒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脾胃冷弱,胸滿氣逆,嘔吐咳嗽,腹痛腸鳴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棗2枚(擘),生薑半分,煎至1盞,去滓,分為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枚,羌活(去蘆頭)2兩,防風(去叉)2兩,桂(去粗皮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痙,口噤不語,身體強直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2盞,煎至1盞,加竹瀝1合,更煎3沸,去滓,空心食前溫服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。

《宣明論》卷一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)1兩,獨活1兩,防風(去苗)1兩,川芎1兩,丹參1兩,萆薢1兩,菖蒲1兩,天麻1兩,官桂1兩,當歸1兩,黃耆半兩,細辛(去苗)半兩,山茱萸半兩,白朮半兩,甘菊花半兩,牛膝(酒浸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枳殼(麩炒,去瓤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風寒溼痺,腰脊疼痛,不得俯仰,兩腳冷,受熱不遂,頭昏,耳聾,音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大盞,加生薑5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宣明論》卷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一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1枚(重半兩者,炮裂,去皮臍),麻黃(去根節)1兩半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黃)40枚,細辛(去苗葉)3分,芎1兩1分,牛膝(去苗,酒浸,焙乾)1兩,丹參(去根節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獨活(去竿頭)1兩,五加皮(炙令黃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風多,皮肉(疒帬)痺,筋骨疼痛,足趺不仁,手腳緩弱,履地不穩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用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,空心、日午、晡時各1次,衣覆微令汗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六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生附子6-7錢者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疾痰眩。

使用方法

上用半個切碎,以水2盞,加生薑10片,煎至1盞以下,濾過,盞盛,水中沉微冷服。若不去皮臍,及臨服入鹽少許,效尤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黃耆4兩,甘草(炙)半兩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6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小黑豆1兩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歷節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生薑3片,大棗1枚(擘破)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3次,夜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黃耆4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5兩,防風(去叉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歷節風疼痛,日夜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棗2枚(去核),生薑1棗大(掌碎)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2次,夜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白檳榔(煨)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3兩,桔梗(銼,炒)3兩,陳橘皮(去白,焙,炒)3兩,桂(去粗皮)3兩,白朮4兩,吳茱萸(湯浸,焙,炒)1兩,甘草(炙,銼)2兩,半夏(湯洗去滑,生薑汁制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勞虛寒,腹痛脹滿,氣急善噫,欲臥,舌本苦直,飲食多倦,乾噦噁心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棗大(切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黃連(去須,炒)1兩,阿膠(炙令燥)3分,甘草(炙,銼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赤石脂1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冷痢及赤白滯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空心食前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
《雞峰》卷十四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,蒼朮2兩,芍藥1兩,茯苓2兩,甘草1兩,附子1兩。

功效主治

洩瀉不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七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秦艽(去苗土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冷勞肌瘦,盜汗少力,時發寒熱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用豬(月臣)子1兩(切令細),酒半盞,水3分,加薤白3寸,同煎令豬(月臣)熟,去滓溫服,每日五更初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七。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十引《修真秘旨》,名見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1個(生,去皮臍),綠豆1合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。

使用方法

上同入銚子內,煮豆熟為度,去附子,服豆。立愈。每個附子可煮5服,後為末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十引《修真秘旨》,名見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六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黃連(去須,炒)2兩,阿膠(炙令燥)3分,甘草(炙,銼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赤石脂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下焦虛寒,大便不禁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用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空心溫服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1兩,白朮1兩,白芷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葛根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八日,風溼相搏、身痛心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下之脈浮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,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兩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7分,去滓,分溫2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六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生,去皮臍,銼)4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攻肌肉,面板浮腫,或在腳,或在手。

使用方法

用水1鬥,煮至7升,去滓熱洗,餘滓更煮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○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生用)1枚,防風(去叉)1兩,細辛(去苗葉)3分,獨活(去蘆頭)3分,甘草(炙)3分,莽草(炒)1分,芎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風痛,不得眠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5錢匕,以水2盞,煎10餘沸,去滓,熱漱冷吐,1日3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生附子、白姜(炮)、人參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吐利過多,手足厥冷,六脈沉細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、冬瓜仁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四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桂(去粗皮)2兩,生乾地黃(焙)3兩,甘草(炙令黃)1兩,芍藥1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榮血虛損,汗出日夕不止,形體困怠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(擘破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四。

《三因》卷二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生,去皮臍)半兩,人參半兩,茴香(炒)1分,茯苓1分,山藥1分,甘草(炙)3分,乾薑(炮)3分。

功效主治

房室竟中風,惡風多汗,汗出沾衣,口乾上瀆,不能勞事,身體盡疼,名曰內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大錢,水2盞,加生薑3片,鹽少許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六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附子(炮裂,去皮)、乾薑(炮)、桂、赤石脂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氣虛寒,小便滑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空心生薑湯調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人參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塗,炙幹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甘草(炙)1兩,陳橘皮(去白,炒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葛根(銼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乾薑(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四逆吐下,煩嘔轉筋,肉冷汗出,體痺氣急垂死,音聲不出,脈不通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隨藥吐者,更服勿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人參2兩,甘草(炙)2兩,乾薑(炮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,心腹築悸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九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端正緊實大者)1枚(生去皮臍,切作10片)。

功效主治

子死腹中,產宮氣寒,胎血凝澀,死子難下;中風涎盛,少氣不語。

使用方法

上不得搗碎,用水2盞,加生薑5片,同煎取1盞,去滓不用,將藥汁濾清,分溫2服。如經時不下,更服桂心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九。

《醫統》卷七十六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1枚(制),草果5粒。

功效主治

瘴瘧脾寒,寒振熱少,面色青白,飲食少進,四肢厥,大小便清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煎1鍾,分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七十六。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十引《孫用和方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1枚(重7錢,炮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,大瀉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2盞,加鹽半錢,煎取1盞,溫服,立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十引《孫用和方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半兩(去皮臍,生用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枳殼半兩(去瓤),羌活半兩,白芷半兩,甘草半兩(銼,生用),蜂房半兩,川椒2兩(去目)。

功效主治

五指攣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兩,以水3大碗,加生薑1兩,生桑枝1握,黑豆1合,同煎,令豆熟,去滓,著冷暖得所,避風淋蘸手指。水冷重暖用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半兩(生,去皮臍),生薑5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攻手足疼痛,或攻面板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2鬥,煮20-30沸,去滓,稍熱避風,淋蘸。餘滓更煎用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四○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赤芍藥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大熱,汗出熱不去,腹內拘急,四肢厥冷,並下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四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1兩半(炮裂,去皮臍),蜀椒(去目並閉口,炒出汗)半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黃)1兩,白朮2兩。

功效主治

漏風汗出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5升,煮至2升,去滓,分溫4服,日3次,夜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七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桂(去粗皮,不得見火)1兩,烏頭(大者,炮,去皮臍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子死腹中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,須臾連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七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枚,桂(去粗皮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乾薑(炮裂)1分,麻黃(去節,先煎,掠去沫,焙乾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陰毒傷寒,頭痛眼疼,心中悶亂,身體沉重,四肢俱冷,精神恍惚,脈候沉細,欲得冷水,飲之必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頓服,以衣履;如人行5裡,再1服;少頃,以生薑煮熱稀粥投之,身體四肢自然汗出,須臾頭輕目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去皮,銼)1枚,蔥半斤(拍碎),生椒(綿裹)1兩,生薑(切碎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轉筋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升,煎2-3沸,入瓷盆中,濾去滓,以鹽漿水解之,冷熱得所,淋洗立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。

《得效》卷二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2枚(1枚生,去皮臍;1枚炮,去皮臍。鹽水浸,各1兩)。

功效主治

瘴瘧經久不愈,正氣羸弱,身熱如火,極寒極熱,連日方醒,發時沉著枕簟,不能抬身,戰掉不堪,便溺、飲食俱不便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半,加生薑7片,紅棗7枚,煎至7分,去滓放冷,就吞靈砂丹50粒或100粒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一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人參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陳橘皮(去白,焙)1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半兩,莎草根(去須)半兩,黃耆(炙,銼)半兩,赤芍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憎寒壯熱,頭痛膈悶,四肢疼倦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水1盞,加生薑5片,大棗2枚(擘),同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半夏(生薑汁制,炒)1兩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臍上築悸,及四肢逆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大棗1枚(擘破),粳米1撮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枚,芍藥1兩,甘草(炙)1兩,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)1兩,白朮1兩,防風(去叉)1兩半,防己1兩半,人參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芎1兩,天雄(炮裂,去臍皮)1枚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欲死,身體緩急,目不得開,舌強不能語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切)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空心、日午、夜臥各1次。如人行5裡,以熱生薑粥投之,微汗出,慎外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、人參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水1盞,加大棗2枚(擘破),生薑3片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五味子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石膏(煅)1兩,人參1兩,補骨脂(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寒內著骨髓,上連於腦,頭痛齒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大者,炮裂,去皮臍)2枚,芎1兩,乾薑(炮)1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透)1兩,吳茱萸(水浸去涎,焙乾,炒)1兩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痛如刺,或繞臍絞痛,白汗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棗2枚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如人行10裡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柴胡(去苗土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黃耆1兩,芎1兩,白朮1兩,人參1兩,木香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甘草(炙)1兩,桔梗(炒)1兩,白芷1兩,地榆1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身體勞倦,四肢拘急,腹內刺痛,體弱,風痰頭疼,腎臟傷憊,胸臆噎塞,久積冷氣,婦人血海冷滯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2片,大棗2枚,蔥白1寸,同煎至1分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)1兩半,芎2兩,細辛(去苗葉)3分,白鮮皮2兩,茯神(去木)2兩,杏仁(湯退去皮尖雙仁,炒)2兩,羌活(去蘆頭)2兩,防己2兩,桂(去粗皮)2兩,甘草(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,舌強不得語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0錢匕,以水3盞,加生薑3棗大(拍碎),煎取1盞半,去滓,分3服,空腹並2服,相去如人行5裡更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4兩,乾薑(炮)4兩,桂(去粗皮)2兩,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乾)2兩,芎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口面斜,產後中風口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0錢匕,以水3盞,煎取2盞,去滓,分溫3服,空心1服,夜臥並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: 附子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萆薢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人參1兩,芎半兩,半夏(湯洗7遍,炒)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當歸(切,焙)3分,芍藥3分,五味子3分,黃耆(銼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虛羸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棗大(拍碎),大棗3枚(擘破),同煎至8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