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骨皮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瞿麥穗1兩,赤芍藥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山梔子仁1兩,甘草(炙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半,柴胡(去苗)1兩半,木通(銼)1兩半,人參半兩,木香半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分。
小兒潮熱,盜汗心忪,及骨蒸勞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1錢匕,水7分,加竹茹少許,同煎至4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八。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丹皮、地骨皮。
婦人骨蒸;癰疽潰後,但熱不寒。
水煎服。
方出《元戎》,名見《金鑑》卷六十二。
地骨皮(洗)2兩,麥門冬(去心)2兩,酸棗仁(炒)3兩。
傷寒後虛煩客熱,累夜不得睡眠,頭痛眼疼迷悶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。
地骨皮(銼)1兩半,土瓜根(銼)1兩半,栝樓根(銼)1兩半,蘆根(銼)1兩半,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棗7枚(去核)。
消渴,日夜飲水不止,小便利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4錢匕,水1盞,煎取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。
柴胡(去蘆)3兩,地骨皮3兩,知母2錢半,甘草(炙)2錢半,鱉甲(醋炙黃)2錢半,黃芩2錢半,人參2錢半,赤茯苓半兩。
小兒骨蒸,潮熱往來,心膈煩悸,及傷寒後氣未解。
上銼。
1歲每服2錢,水6分,加生薑、烏梅各1片,煎3分,不拘時候服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四。
生地1錢,沙參8分,丹皮6分,地骨皮1錢5分,黨參(去蘆)7分,白芍(酒炒)7分,甘草4分。
小兒發熱,晝靜夜熱。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