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茱萸1兩(用米醋1中盞,浸1宿,掘1地坑可深5-6寸,用炭火燒令赤,去灰,入茱萸及醋,用盆合,勿令洩氣,候冷取出),木香半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桂心半兩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檳榔3分。
冷氣攻心腹,相引頭痛,四肢逆冷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煨,或炒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桂心半兩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,人參3分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麥糵1兩(微炒)。
脾胃虛冷,水谷木化,心腹疼痛,四肢無力,少思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。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芎1兩,白豆蔻半兩(去皮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桂心1兩,赤芍藥半兩,木香半兩。
腹內抽撮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微炒),五味子1兩。
產後體虛,汗出心煩,食少,四肢羸弱,澀澀惡寒。
上為末。
以酒2大盞浸半日,煎至1盞3分,去滓,分3次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吳茱萸散。
蜈蚣傷。
嚼爛擦之。
方出《百一》卷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○八。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霍亂吐逆下利,心腹脹滿,腳轉筋,手足冷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檳榔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去滑),肉桂1兩(去破皮),當歸1兩(銼,微炒)。
冷氣攻心,背徹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丁香半兩,熟乾地黃1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。
產後血氣衝心,悶絕疼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炒吳茱萸45g,烏賊骨45g,硫黃10g。
溼疹。
上為細末。
溼疹滲液多者,撒乾粉;無滲液者,用蓖麻油或豬板油調敷。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。
吳茱萸(湯洗,焙炒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2兩。
霍亂暴利,昏塞不自知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3錢匕,米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九。
吳茱萸(炒,為末)。
氣滯癰腫。
用雞子清調搽。
《瘍科選粹》卷一。
吳茱萸3分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當歸1兩,桂心1兩,白芍藥1兩,細辛3分,木通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朮1兩。
虛勞四肢逆冷,脈厥絕,面無顏色。
上為粗散。
忌房色49日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人參1兩(去蘆頭)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蓽茇3分,高良薑3分(銼),檳榔3分,胡椒半兩。
膈氣,不能飲食,食即嘔逆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韭根1把,烏梅7個,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中惡,心神煩悶,腹脅刺痛。
以水1大盞,煎至7分,去滓,分2次溫服,不拘時候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五四。
吳茱萸。
蛇蠍螫人。
上煮湯,以漬瘡上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六。
吳茱萸、檳榔、木瓜各等分。
奔豚氣上至,心煩亂,不省人事,上至心下,從少腹起,上至咽喉,悶絕不能言語,或吐或汗出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5錢,生薑湯調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七引《醫林方》。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赤芍藥半兩,桂心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桃白皮半兩(銼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細辛半兩,真珠末1分,雄黃1分(細研)。
氣淋,腹脹不通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加真珠、雄黃末各1字,攪令勻,更入酒半小盞,煎2-3沸,放溫,食前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吳茱萸半兩,乾薑半兩,白斂半兩,牡桂半兩,附子(炮,去皮)半兩,薯蕷半兩,天雄(炮,去皮)半兩,乾漆(熬)半兩,秦艽半兩,狗脊1分,防風1兩。
風跛蹇偏枯,半身不遂,晝夜呻吟,醫所不能治者。
上為散。
每服方寸匕,日3次,酒送下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六。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縮砂1兩(去皮),神曲1兩(搗碎,炒微黃),白朮1兩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大腸虛冷,腸鳴腹痛,食不消化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以粥飲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。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鱉甲3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京三稜1兩(微炮,銼),檳榔1兩。
痃癖氣不消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食前以暖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半夏1兩(湯洗7遍,去滑),白朮1兩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赤茯苓1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京三稜1兩,桂心1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檳榔1兩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胸痺噎塞,不能下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5分,去滓稍熱服,不計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桂心半兩,高良薑半兩(銼),赤茯苓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檳榔2兩。
胸痺,心痛背痛,腹脹氣滿,不下食飲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熱酒調下,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白朮3分,白石脂1兩,木香半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黃連半兩(去須,銼,微炒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厚朴1兩半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久冷痢不止,心腹疼痛,飲食不消,四肢乏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吳茱萸半兩(微炒),赤小豆半兩,燻黃半兩(研入),鴿糞半兩(微炒),白礬灰半兩,葶藶子1分(微炒),皂莢1分(燒灰),漏蘆1分。
小兒頭面風瘡,及身上,或如麻豆,多癢。
上為細散。
以生油旋調,塗瘡上。以愈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半兩,肉豆蔻仁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2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2兩,高良薑2兩,縮砂仁1兩,陳曲(炒)1兩,白朮1兩。
腸痺寒溼內搏,腹滿氣急,大便飧洩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食前粥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。
吳茱萸(湯洗,焙,炒)1分,硫黃(研)1分,桂(去粗皮)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分,芎1分。
傷寒,手足厥冷,面青,唇口無色,心中寒慄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煎艾葉湯調下。陰盛者,兼灸氣海數10壯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一。
吳茱萸(湯洗3遍,焙乾,炒)1分,檳榔(銼)3分,當歸(切,焙)3分,木香3分,郁李仁(微炒,去皮)3分。
傷寒後腳氣,心腹妨悶脹痛,坐臥不安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用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三。
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半夏3分(湯洗7遍,去滑),麻黃1兩(去根節),肉桂1兩(去粗皮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白朮半兩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細辛半兩,天南星半兩(炮裂),木香半兩。
陰毒傷寒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衣覆取汗,如人行10裡未汗,即再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檳榔1兩,硫黃半兩,吳茱萸1錢,川烏頭1個。
風寒溼注,下成瘡。
上為細末。
摻瘡上;幹者油調敷之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二。
白礬2錢,吳茱萸2錢,樟腦半錢,輕粉5分,寒水石2錢半,蛇床3錢,黃柏1錢,大黃1錢,硫黃1錢,檳榔1個。
春天發瘡疥。
上為末。
不宜抓破敷。
香油調,先洗瘡去疥,再敷之。
方出《丹溪心法》卷四,名見《明醫指掌》卷八。
吳茱萸(水浸一宿,焙乾,炒)半兩,鶴蝨(微炒)1兩半。
蛔心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匕,空心溫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。
吳茱萸(湯洗,焙,炒)、白芷各等分。
牙齒疼。
上為散。
用沸湯浸藥1錢匕,漱疼處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。
吳茱萸(湯洗過,炒)、楝實49個,巴豆半兩(捶令微破,3味同炒,候入楝實黃焦色,去巴豆、茱萸不用,將楝實去核用),沉香半兩,木香1分,馬藺花(炒)1分,茴香子(炒)1分。
小腸疝氣,牽引臍腹疼痛,腰曲不伸。
上除巴豆、吳茱萸不用外,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炒蔥酒調下,空心、夜臥、發時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。
吳茱萸1兩,薯蕷2兩。
產後餘血不盡,多結成(??疒爾)。
上為末。
每服方寸匕,日3次,酒送下。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三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厚朴半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芎1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。
小腸虛冷氣痞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。
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高良薑半兩(銼),桂心3分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木香半兩。
脾臟冷氣攻心腹,疼痛不可忍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。
吳茱萸不拘多少。
初生兒吃乳後口內即生白屑,煩躁;亦治口瘡。
醋調,敷兒腳心內。退即去之。
《嬰童百問》卷四。
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芎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芷1兩,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麻黃1兩(去根節),川椒1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出汗)。
傷寒二日,面板頑痛,項強,四肢煩疼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7分,去滓,分2次稍熱服,不拘時候頻服。以衣覆取汗出愈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白朮1兩,當歸1兩(銼碎,微炒),紫菀1兩(去苗土),檳榔1兩,桂心1兩,鱉甲1兩(塗醋,炒令黃,去裙襴)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。
積聚,心腹脹痛,飲食減少,四肢不和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吳茱萸(水浸一宿,炒幹)3分,蓽茇半兩,胡椒1分,高良薑半兩,當歸(切,焙)3分,防葵(銼碎)3分,白茯苓(去粗皮)3分,陳橘皮(水浸,去瓤,微炒)半兩,檳榔2個(微煨)。
厥心痛,及氣膈心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匕,空心溫酒調下,日晚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