萊菔子4兩(用巴豆16粒同炒),牙皂1兩5錢(煨,去核),沉香5錢,枳殼(炒)4兩(燒酒煮,切片),大黃1兩(酒炒),琥珀1兩。
五種鼓脹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雞叫時熱酒送下,姜皮湯亦可。後服金匱腎氣丸收功。
方出《奇方類編》捲上,名見《仙拈集》卷一。
黃芩5錢,蟬退5錢,甘草5錢,木賊5錢,谷精草1兩,蒼朮1兩,龍退3條(炒)。
眼內黃膜上衝,赤膜下垂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夜臥冷水調下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七。
山梔子(鹽水炒黑色)1兩,益智仁(炒)7錢,橘核(炒)1兩,青皮(香油炒)6錢,檳榔1錢,荔枝核8錢,小茴香(鹽水炒)1兩。
諸般疝氣,外腎腫脹疼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燒酒調服;如不用酒,以燈草煎湯,加鹽少許調服。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。
大黃1兩,倍子1兩,乳香5錢,沒藥5錢,牛皮膠4兩。
疹後湧疽膿未成者。
上將膠用好醋溶化,拌藥末,凝結收貯。
凡遇腫毒,取膠藥1兩,以好醋1鍾化開,用新筆乘熱蘸圍,從大圍小,1個時辰,自然痛止毒散。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