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朮、人參、白茯苓、甘草(炙)、白扁豆(炒)、薏苡仁(炒)、藿香。
嘔逆噦,噦不止。
《活幼口議》卷二十。
煅熟寒水石半斤。
小兒傷寒壯熱,頭痛體疼,脈大,夾驚者。
上為極細末,入炒熟黃丹1錢半研勻,如淡,即添入些少,以紅色為度。
每服1錢,生薑湯送下;未能飲者,稠調抹口中,以乳汁送下.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七。
人參(去蘆頭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白朮1兩,山藥1兩,天麻1兩,全蠍(去毒,微炒)1兩,白扁豆(炒)1兩,甘草1分(炙)。
小兒瀉之後,脾胃虛弱,食睡露睛,漸生虛風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加水6分盞,生薑1片,大棗1枚,同煎至3分,去滓溫服,乳食空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八。
半夏1兩(湯洗7次,焙乾為末,薑汁製為餅子),白扁豆(微炒)4錢,罌粟子4錢,人參(洗,去蘆,銼)4錢,白朮(洗,銼,焙)4錢,山藥4錢,白茯苓4錢。
小兒胃氣不和,吐瀉不止,痰逆,不進奶食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加水8分,生薑2片,大棗1枚,煎6分,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毛彬方。
幹葛半兩,人參(去蘆)半兩,白茯苓半兩,山藥半兩,白扁豆半兩,半夏1分(湯洗去滑,姜製成餅,炒黃),糯米1合(淘洗,薑汁浸1宿,炒黃)。
小兒胃虛,吐瀉煩渴,成慢脾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加水8分,生薑2片,同煎至6分,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毛彬方。
人參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、白朮(麥面炒)、白扁豆(去皮)、藿香葉各等分。
小兒虛積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紫蘇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二引《玉訣》。
人參(去蘆)1分,白茯苓1分,白扁豆(炒熟)1分,甘草(炙)1分,白朮(炒)1分,罌粟子(微炒)2錢(別研)。
脾胃不和,洩瀉不止,不思飲食,身體煩熱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或1錢,紫蘇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。
白朮1兩(細銼,以1合綠豆炒香,去豆),幹山藥1兩,白附子半錢(文武火上炮令黃,地上去火毒),人參1兩,直殭蠶1分(洗去灰,微炒,勿令焦),白茯苓1兩半,木香1分(溼紙裹煨),黃耆1兩,白扁豆1兩(微炒黃),川升麻1分(洗過,生,焙乾),糯粟米半兩(炒黃),天麻半兩(銼如棋子大,面炒黃),甘草1分(銼,炒令焦),藿香半兩(去土,生用)。
小兒驚風。
上為末,以好瓷罐盛,遇有患,依湯使用之。
常服,米飲送下,小兒半錢,歲數以上加減用;慢驚抽搐,用麝香飯飲送下,日進6服;急驚定後,用陳米飲送下;驚吐不止,陳米飲送下;天柱倒,行步腳軟,濃米飲送下;夾驚傷寒,發搐者,薄荷、蔥白湯送下;疳氣,腹急多渴者,百合湯送下;赤白痢,不思乳食者,生薑3片,大棗5個,陳米1合,煎飲送下;吃食不知飢飽,不長肌肉,麥芽一把炒薑湯送下;暴瀉,紫蘇、木瓜湯送下;形神脫改,言不正,及大人吐瀉,藿香湯送下2錢。
《永樂大典》卷九七六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大天南星1個(重1兩者,換酒浸,七伏時取出,置新瓦上,周圍以炭火炙令乾裂,頓於地上,去火毒,用瓷器合之,候冷取出)。
吐瀉生風,發慢驚瘈瘲。
上為末,入硃砂細末1分拌勻。
每服半錢,荊芥湯送下,早晨、午前各1次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。
天花粉(一方用蛤粉)、連翹、甘草、川白藥、白附子各等分。
嬰孩肝熱,眼赤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麥門冬蜜熱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三。
石膏3錢(水飛),膩白滑石1兩,甘草(炙,銼)7分。
小兒傷寒,傷暑,伏熱洩瀉,自利煩渴,口燥咽乾,中暑發渴,瘡疹等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煎薄荷湯送下,白湯亦得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八。
白朮(細銼,1合綠豆炒,去豆)1兩,黃耆(擘開,微炙勿令焦)1兩,人參1兩,幹山藥1兩,直殭蠶(洗去灰,微炒勿令焦)1兩,白茯苓1兩半,川升麻半兩,木香半兩,甘草半兩,真糯米半兩,藿香半兩,鐵粉3分,麝香1錢,硃砂(研)1分,天竺黃(研)1分,青黛(研)1分,蛇黃1分,使君子(末)1分,黃連(去須末)1分,熊膽(研)1分。
小兒驚疳,諸疳。
上為末,以粟米飯為丸,如麻子大。
1-2歲每服3丸,用粥送下;3-4歲每服5丸,1日2-3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○。
糯米(炒)2兩,扁豆(蒸)2兩,藿香1分,白朮(炒)2分,丁香2錢,甘草(炙)3錢。
嬰童慢驚。胃虛吐瀉。
上為末。
紫蘇、米飲送下。
《嬰童百問》卷二。
石蓮肉1分,白扁豆(制)1分,茯苓1分,人參半分,天麻半分,白附(炮)半分,全蠍(制)半分,木香(炒)半分,甘草(炒)半分,藿香半分,陳米(炒香)3錢。
小兒嘔吐作慢驚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加姜錢1片,入冬瓜子仁7粒同煎;或用陳米飲送下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一。
天南星末(生薑自然汁和劑,捻作餅子,炙黃)、白附子末(薄荷自然汁和劑,捻作餅子,炙黃)。
小兒慢脾驚風,危困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或1錢,煎冬瓜子湯調下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