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1兩半,白朮1兩半,木香1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1兩,乾薑(炮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檳榔(銼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。
傷寒後宿食不消,心腹氣脹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丸,空心溫酒送下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。
人參1分,白朮1分,乾薑(炮)1分,甘草(炙)1分。
小兒脾胃傷冷,外熱裡寒,不思飲食,身常壯熱,大便或溏色白,或患瘡疹,身有大熱,因食冷物或冷熱過度,榮衛不行,致令毒氣內伏不出,或瀉,或腹脹,或已出瘡疹,瘢白無血色。
上為細末,米糕泡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每服百餘丸,乳食前溫水吞下,或米飲亦得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五。
白朮(炒)2錢,人參2錢,茯苓2錢,陳皮1錢5分,山藥2錢5分,山楂肉3錢,厚朴(薑汁炒)2錢,神曲(炒)3錢,澤瀉2錢,甘草(炙)1錢。
痘後羸瘦。
上為末,蒸餅糊為丸。
米湯送下。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六。
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、黃連、烏梅肉、川椒。
痘瘡。脾胃傷冷,外熱內寒,若不吐利,但聞食即吐蛔者。
為丸服。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