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母半兩,赤茯苓3分,黃耆3分(銼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子芩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妊娠恆苦煩躁悶亂,口乾,及胎髒熱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竹瀝1合,更煎1-2沸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知母3分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紫菀3分(洗去苗土),桑根白皮3分(銼),柴胡1兩(去苗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赤芍藥3分,半夏3分(湯洗7遍,去滑),秦艽1兩(去苗),地骨皮1兩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生乾地黃1兩,天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赤茯苓1兩,黃芩3分,鱉甲1兩半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。
熱勞。身體壯熱,皮毛乾枯,痰唾調粘,四肢疼痛,食少無力,漸加羸瘦。
上為粗散。
忌莧萊、醋物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知母、貝母、常山、檳榔各等分。
一切瘧疾。不問先熱後寒,先寒後熱,熱多寒少,寒多熱少,久年不愈者。
上(口父)咀。酒、水各1盞,煎至1盞,用綿蓋定,露1宿,五更乘冷望東服,直到巳時食幹物,吃水便吐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知母1兩,柴胡2兩(去苗),地骨皮3分,犀角屑3分,白蘚皮3分,龍齒3分,川芒消2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芩3分。
骨蒸煩熱,口舌乾燥。多渴,少思飲食,四肢羸瘦,日晚頰赤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知母3分,川升麻3分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大青3分。
眼猝生赤翳膜,侵睛下垂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知母1兩,石膏3兩,川升麻1兩,木通1兩(銼),川芒消1兩,黃芩1兩,獨活1兩,甘草半兩(生用)。
乳石發動,寒熱頭痛,百節痠疼,唇口乾燥,舌卷語澀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半,加生薑半分,竹茹1分,黑豆半合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知母2分,川升麻3分,木香半兩,赤茯苓3兩,黃芩3分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微黃,去裙襴),柴胡1兩(去苗),檳榔1兩,栝樓根3分。
瘴毒腳氣,憎寒壯熱,頭痛,腳膝煩疼,腹中妨悶,不能飲食,食則無味,口乾多渴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知母1兩,虎頭骨1兩半(塗醋,炎黃),地骨皮1兩,川升麻1兩,鱉甲2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犀角屑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),柴胡1兩(去苗),石膏2兩,甘草半兩(生,銼)。
肝瘧,上焦壅滯,心煩頭疼,寒熱不止,肌膚消瘦,不能下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香豉50粒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。
知母1分,恆山半分,鱉甲1分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桃仁2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附子1分(炮裂,去應臍),糯米50粒,烏梅肉1枚,狼牙半分。
間日瘧。或隔日,或3-5日,發動無時。
上銼細。
用酒1大盞半,浸1宿,五更初煎取8分,去滓,分為2服,空心熱服,將欲發時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。
知母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黃芩3分,川升麻3分,犀角屑3分,葛根3分(銼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馬牙消1兩半。
消渴,心熱煩躁,口乾頰赤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淡竹葉2-7片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知母1兩,蘆根1兩半(銼),栝樓根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黃芩3分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心脾實熱,煩渴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知母1兩,地骨皮1兩,柴胡1兩(去苗),石膏1兩,梔子仁1兩。
花黃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生地黃汁1合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知母3分,川大黃3分(銼,微炒),黃芩3分,麥門冬3分(去心),龍膽3分(去蘆頭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熱病,積熱攻脾肺,煩躁多渴,飲水無度,小便數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蘆根5寸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知母1兩,白茯苓1兩,烏梅肉3分(微炒),大青半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柴胡1兩(去苗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妊娠瘧疾,憎寒壯熱,口乾煩悶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知母3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地骨皮2兩,犀角屑1兩半,白蘚皮2兩,龍齒3兩,川芒消2兩。
虛勞骨熱,四肢煩疼,漸漸羸瘦,日晚口乾頰赤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知母1兩,當歸(銼,微炒)1兩,鬼箭羽1兩,劉寄奴1兩,白朮1兩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產後壯熱憎寒,四肢少力,不思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、酒各半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知母1分,麻黃半分(去根節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竹茹1分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小兒傷寒,體熱煩躁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入蔥白2寸,香豉3-7粒,生薑少許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知母1兩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牡蠣粉半兩,恆山半兩。
小兒痰熱發瘧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1日3次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知母(焙)1分,赤茯苓(去黑皮)1分,常山1分,茵陳蒿1分,黃連(去須)1分,犀角(鎊)1分,羚羊角(鎊)1分,人參1分,柴胡(去苗)半兩,鱉甲(醋炙,去裙襴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龍膽半分。
中熱黃疸,寒熱往來,脈數,煩困,四肢勞倦。
上為散,別入丹砂末半分,合研勻,瓷盒收貯。
每服2錢匕,食前人參湯調下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。
知母半兩,白芷半兩,半夏(湯浸,洗7遍,切,入生薑半兩同搗作末,曬乾)半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用栝樓瓤同炒黃,去栝樓瓤)半兩,人參半兩,防己半兩,黃明膠(炒令燥)1兩,貝母(去心,炒)1兩。
虛勞咳嗽,唾血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食後、臨臥糯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。
知母1分,麥門冬1分,甘草(生)1分,皂角(去皮,酥炙,去火毒)半兩。
小兒乳食衝膈熱,頻嗽且啼,喘息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同煎至8分,分5服,放冷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《譚氏殊聖》。
知母、貝母、柴胡、黃耆(炙)、紫菀(洗)、馬兜鈴、半夏(白礬水煮幹為度)、杏仁(研,去皮尖)、桑白皮(炙)、白礬、款冬花各等分。
大人、小兒久咳不止,痰吐,喘悶,氣噎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水7分盞,同煎3分,去滓,時時服。或生薑自然汁煮糊為丸,每服5-7丸,生薑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《丁時發方》。
知母5錢(鹽水炒,研末),生薑3片。
一切煩熱,口乾作渴,飲水,屬實熱者。
水1盞,煎6分,溫服。
《扁鵲心書·神方》。
人參、麥冬、黑梔子、柴胡、花粉、茯神、知母、葛根、川芎、白朮、淡竹葉、甘草、白芍、黃耆、川連(酒炒)。
妊娠由鬱熱結於足太陰脾、手少陰心經,內則煩躁,外則面赤口乾,而致胎動不安。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。
知母1分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乾薑半兩(炮裂),蔥白4莖,豉半合。
傷寒1日,頭痛項強,上連風府,壯熱憎寒,體痛口苦。
上銼細,和勻,分為2服。
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稍熱服之,不拘時候。衣蓋取汗,未汗即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知母1兩,石膏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粳米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葛根半兩(銼)。
傷寒7日,脈浮,發熱無汗,渴欲飲水,無表證。
上銼。
以水3大盞半,煎至2盞,去滓,分5次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知母3分,川升麻3分,麥門冬(去心)3分,人參(去蘆頭)3分,黃芩3分,葛根(銼)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鱉甲半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石膏1兩半。
傷寒發汗及吐下後,煩熱不除,頭痛滿悶,口乾渴逆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知母3分,黃芩3分,柴胡1兩(去苗),生乾地黃1兩,赤芍藥3分,麥門冬3分(去心),射干3分,川升麻1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婦人熱勞,體瘦壯熱,四肢煩疼,咽喉不利,少思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淡竹葉2-7片,同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知母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柴胡1兩,石膏1兩,葛根(銼)1兩,赤茯苓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數日,潮熱不退,口乾煩躁,或多痰逆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知母3分,川升麻2分,鉤藤1兩,地骨皮3分,赤茯苓3分,麥門冬3分(去心),石膏1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時氣3-5日,餘熱不解,心躁煩渴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竹葉3-7片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知母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地骨皮1兩,葛根(銼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石膏3兩,栝樓根2兩。
時氣頭痛,骨肉煩疼,口燥心悶,外寒內熱,已自下利,由有虛熱未退,煩渴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知母1兩,枳實(麩炒微黃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地骨皮1兩,梔子仁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時氣4日,熱渴不已,往來寒熱,不能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知母3分,柴胡3分(去苗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豉3合,木香1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後,陰陽易,小腹硬,卵縮(疒丂)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生地黃汁少半合,更煎1-2沸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知母1兩,石膏2兩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黃芩3分。
傷寒狐惑病,咽喉幹痛,唇口破裂,或唾膿血者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糯米100粒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知母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石膏3兩,栝樓根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。
傷寒已汗下後,餘熱未退,頭痛,口乾煩躁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粳米50粒,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知母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川升麻1兩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犀角屑半兩,柴胡1兩(去苗),貝母半兩(煨令微黃),赤茯苓半兩,地骨皮1兩,木通半兩(銼),赤芍藥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石膏2兩。
傷寒,頭痛鼻塞,痰壅,四肢壯熱,憎寒,恍惚煩躁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知母2錢,青皮(去白,焙乾)2錢,柴胡2錢,甘草(炙)3錢,紫參3錢,訶子(煨熟,用肉)3枚。
小兒諸般疳積,肚脹無時,瀉痢,或時壯熱,狀如瘧疾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水5分,煎至3分,溫服。有熱則退,有痢則除,有結則通。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八。
知母1兩,鉤藤1分,升麻1分,葛根(銼)1分,黃芩1分,藍葉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。
小兒心熱弄舌,欲作癇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水8分,入竹瀝2-3點,同煎至5分,去滓,放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八。
知母3分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蘆根1兩(銼),麥門冬1兩(去心),地骨皮1兩,赤茯苓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芍藥3分,柴胡1兩(去苗)。
骨蒸肺痿,煩躁,四肢疼痛,不能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黃耆1兩(蜜炙),白芍藥3分,生乾地黃3分,黃芩3分,麥門冬(去心)3分,人參(去蘆頭)3分,白茯苓(去皮)3分,桔梗(去蘆頭)3分,知母3分,甘草(炙)半兩。
虛勞,心肺有熱,咳嗽唾膿血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2盞,入生薑3片,淡竹葉30葉,小麥50粒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知母1兩,枳實1兩半(麩炒微黃),梔子仁1兩半。
熱病3日,經發汗熱退後,尚寒熱往來,不能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用水1大盞,入豉少許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