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瓜根半兩,栝樓根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脾黃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土瓜根1兩,白石脂1兩,桂心1兩,栝樓根1兩,菟絲子1兩(酒浸1日,曬乾,別搗為末),牡蠣1兩(燒為粉)。
黃疸,其小便自利,白如泔色,此狀得之因酒過傷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煮大麥粥飲調下,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土瓜根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黃)。
傷寒,煩渴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土瓜根1兩,芍藥1兩,當歸1兩。
小兒氣(疒頹),小兒陰(疒頹)腫硬,時復疼痛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2升,煎取1升,服5合,每日2次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五,名見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土瓜根3兩,芍藥3兩,桂枝3兩,(庶蟲)蟲3兩。
帶下,經水不利,少腹滿痛,經1月再見者。
上為散。
酒服方寸匕,每日3次。
《金匱》卷下。
土瓜根半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,焙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葛根1分(銼),枇杷葉1分(拭去毛,炙微黃),柴胡半兩(去苗)。
小兒傷寒煩熱,大渴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土瓜根(去土)、連翹、龍膽、黃連(去須)、苦參、栝樓實(微焙)、大黃(微炒)、芍藥、木香各等分。
寒熱瘰癧。
上為散。
食後、臨臥以溫酒調下1錢匕,每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