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根2錢,升麻1錢,秦艽1錢,荊芥1錢,蘇葉1錢,赤芍1錢,白芷1錢5分,甘草7分。
外感邪在陽明,頭痛連及目眶;及面浮腫而痛,屬於風者。
加生薑2片,水煎服。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二。
升麻、幹葛、白芍、柴胡、山梔、木通、甘草、連翹。
丹毒,遊風。
《瘍科捷徑》卷下。
赤芍、牛子、升麻、葛根、木通、甘草、連翹。
麻症,風邪入胃發熱,初出未明,口渴鼻幹,不臥,發斑。
加蔥白,水煎服。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升麻1錢,葛根1錢,赤芍8分,荊芥錢半,牛蒡3錢(炒研),桔梗錢半,蟬衣1錢,櫻桃核2錢,浮萍草2錢,生甘草4分。
痧疹已出而覆沒者。
《痧喉證治匯言》。
升麻1錢,幹葛1錢,白芍1錢,甘草5分,山楂1錢,牛蒡子1錢。
初熱壯盛疑似未明,或疹已出而表熱甚者。
加筍尖,水煎服。
《痘疹全集》卷十四。
升麻10兩,白芍藥10兩,甘草(炙)10兩,葛根15兩。
傷寒、中風、瘟疫,發熱惡寒,頭疼身痛,目痛鼻幹;瘡疹初發未發;陽明下痢;及牙痛、腮腫、喉痛。大人、小兒時氣溫疫,頭痛發熱,肢體煩疼,及瘡疹已發及未發。寒喧不時,人多疾疫,乍暖脫衣,及暴熱之次,忽變陰寒,身體疼痛,頭重如石。遍身生瘡,膿血脊脹,極痛且癢。脾臟發咳,咳而右脅下痛,痛引肩背,甚則不可以動。目上下皮腫而硬者。爛喉丹痧初起,頭脹惡寒,肌膚紅熱,喉間結痺,腫痛腐爛,致身發斑疹隱隱。
上為粗末。
斑疫已出者勿服,恐重虛其表也。傷寒未入陽明者勿服,恐反引表邪入陽明也。
每服3錢,用水1盞半,煎取1中盞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,1日2-3次。以病氣去,身清涼為度。
《局方》卷二。
升麻、葛根、赤芍、甘草、川芎、白芷、麻黃。
傷寒用十神湯身大汗而不解者。
加生薑3片,蔥7根,水煎溫服。發遍身大汗。
《扶壽精方》。
人參、紫蘇、前胡、半夏、葛根、茯苓、枳殼、桔梗、陳皮、甘草。
大人小兒時氣,瘟疫發熱,肢體煩痛,及瘡疹末發,疑似之間。
加生薑,水煎服。
《便覽》卷四。
升麻1錢,幹葛1錢,白芍1錢,柴胡1錢,黃芩1錢,山梔1錢,木通5分,甘草5分。
丹毒,身體發熱,面紅氣急,啼叫驚搐。
水2鍾,煎8分。不拘時候,母子同服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
乾薑、升麻、芍藥、甘草、葛根各等分。
傷寒、瘟疫,風熱頭痛,肢體痛,瘡疹已發未發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4錢,水1盞半,煎至1盞,不拘時候,溫服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四。
升麻、幹葛、枳殼、桔梗、前胡、蘇葉、杏仁、防風。
疹發熱之初,憎寒壯熱,噴嚏腮紅,身體疼痛,眼光如水,嘔吐洩瀉,咳嗽氣喘,雖未見點,多是疹候。
加蔥頭3個,水2碗,煎8分,熱服取汗。
《治疹全書》捲上。
升麻、幹葛、赤芍、甘草、麥冬。
麻退之後,餘熱未盡,熱乘於心,初起煩譫者。
水煎。調益元散服。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一。
山梔1錢,升麻1錢,葛根1錢,白芍1錢,柴胡1錢,黃芩1錢,黃連5分,木通5分,甘草5分。
酒毒為病而致心癰,巨闕穴隱痛微腫,令人寒熱身痛,頭面色赤,口渴,隨飲隨幹者。
水2鍾,煎8分服,不拘時候。
《金鑑》卷六十七。
升麻、幹葛、白芍、柴胡、黃芩、山梔、木通、甘草、連翹。
心癰酒毒。
《瘍科捷徑》卷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