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升麻半兩,川大黃半兩,景天草半兩,蛇銜半兩,梔子仁半兩,寒水石半兩,川芒消半兩,藍葉半兩,生地黃半兩,芭蕉根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梧桐皮半兩。
小兒一切丹,發無常處,體熱如火燒。
上銼細,以竹瀝浸1宿,明日濾出,卻入鍋中,用臘月豬脂1斤,於慢火上熬一食久,承熱以綿濾去滓,候冷成膏,以瓷盒盛。
旋取摩之;兼以膏如棗核大,以竹瀝調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一。
升麻2兩,薺苨2兩,莽草2兩,白芷1兩,防風(去叉)3兩,蜣螂4枚(別研),馬鬐脂半升,熊脂半升,豹骨髓半升。
白禿髮落。
上9味,先將草藥搗羅為細末,次將三味脂熬消後,下諸藥,以文火煎令稀稠得所,綿濾去滓,瓷合盛。
每用先以泔漿水洗頭淨後塗藥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一。
川升麻1兩,犀角屑半兩,射干半兩,赤芍藥半兩,黃芩半兩,梔子仁半兩,川大黃半兩,大青半兩,藍子半兩,玄參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生地黃2兩。
小兒頭面及身體赤毒腫起作片。
上銼細,以豬脂1斤半,入於鐺中,於慢火上煎,不住手攪,候藥色變,膏成,去滓,以瓷盒盛。
頻用摩腫處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一。
川升麻1分,白蘞1分,漏蘆1分,川芒消1分,連翹半兩,梔子仁半兩。
小兒赤丹初發,肉色如硃色,如雞冠。
上銼,加豬脂半斤,慢火煎赤,瓷合盛。
旋取塗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五引張渙方。
升麻20兩。
疔瘡,頑瘡,癰疽,瘰癧,痰核。
上用真麻油5斤浸1宿,煎枯去滓,慢火熬至滴水不散,入飛淨黃丹24兩,收成膏。
貼之。未成自消,已潰自斂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二十二。
升麻3兩,白朮1兩,牡蠣3分,白及2兩,白蘞2兩,莽草2分,射干2兩,大黃2兩,黃連2兩。
熱毒並結及腫成瘡。
上(口父)咀。以豬脂3升,微火煎膏成,絞去滓,以敷瘡上,1日4-5次。
《鬼遺》卷五。
川升麻1兩,犀角屑1兩,白蘞1兩,漏蘆1兩,枳殼1兩,連翹1兩,蛇銜石1兩,藍葉1兩,川芒消1兩,黃芩1兩,梔子仁1兩,蒴藋根1兩,玄參1兩,大黃1兩。
諸熱風毒氣衝出面板,搔即癮疹赤起生瘡,兼有黃水,結為膿窠痛。
上銼細。
以竹瀝3升,拌令勻,經1宿,以成煉豬脂2斤,都煎,候白蘞色焦黃,絞去滓,令凝。用摩患處,1日6次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。
川升麻1兩,犀角屑1兩半,玄參1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),赤芍藥1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梔子仁1兩,甘草1兩,川芒消1兩,芎1兩,蛇銜草1兩,白蘞1兩,黃芩1兩,莽草1兩,桑寄生1兩,白芷1兩,射干1兩,藍葉1兩,地黃汁5合,豬脂4斤,醋1升。
一切毒腫熱疼。
上銼,以醋、地黃汁,漬藥1宿,於鐺內先消豬脂,入藥,以慢火煎,候醋氣歇,白芷黃赤色,膏成,綿濾去滓,盛瓷器中。
每日4-5次,塗摩腫處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三。
川升麻2兩,白蘞2兩,漏蘆2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川芒消2兩,黃芩2兩,蛇銜草3兩,蒴藋4兩,梔子仁1兩。
小兒諸毒腫。
上銼細,用酒浸1宿後,以豬脂3斤,煎諸藥,色焦黃,即膏成,以綿濾去滓,傾於不津器中。
於毒腫處塗之,即消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升麻2兩,白蘞2兩,漏蘆2兩,芒消2兩,黃芩3兩,枳實3兩,連翹3兩,蛇銜3兩,梔子20枚,蒴藋根4兩。
丹毒腫,熱瘡,腸癰,肺癰。
上切,舂令細。
內宜服漏蘆湯。
納器中,以水3升,漬半日,以豬脂5升,煎令水竭,去滓敷之,1日5次,若急合,即水煎。
《肘後方》卷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