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金丸

《千金翼》卷二十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礜石2兩(燒),附子2兩(炮,去皮),雄黃2兩,真珠2兩,巴豆仁2兩,藜蘆2兩,蜈蚣2枚(炙),麝香半兩,犀角3分。

功效主治

百鬼病,風注,夢與神交通,邪病腹脹,惡腫氣,卒中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丸,如小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熱食、酒肉、五辛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不知,加至3丸。五更1點服,至日中解,解乃食白米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二十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七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硃砂(末)1錢,全蠍7個(末),白丁香7個(末),膩粉1錢,麝香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夾風、夾驚、夾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研勻,白飯為丸,如蘿蔔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1歲兒3丸,薄荷湯送下,不拘時候,取微利。量大小加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丹參(去蘆頭)半兩,乾薑(炮)2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人參半兩,戎鹽(研如粉)半兩,半夏(湯浸,去皮,焙乾)1兩半,大黃(銼,炒)2兩,苦參(銼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石膏2兩(研如粉),巴豆30枚(去皮心,紙裹壓去油,別研)。

功效主治

寒癖宿滯,食飲不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再同研勻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食後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。

《種痘新書》卷三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黃耆(蜜水炙)1兩,當歸(用身,酒洗)1兩,鹿茸(須取嫩血茸,用酒炙)1兩,白芍(炒用)4錢,川芎4錢,肉桂(上好厚桂,去皮)3錢,炙甘草3錢,山楂肉3錢,南木香3錢,厚朴3錢,白芷3錢,丁香3錢,防風3錢,桔梗3錢,川山甲(炒)3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痘瘡,8-9日不起脹,與痘淡白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將荔枝4兩,連肉及殼,慢火熬煎,苡仁米糊為丸,如龍眼核大。

注意事項

肉桂、丁香、木香不敢過火,切勿全焙。

使用方法

本方有人參1兩,臨時加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種痘新書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野葛(炙)4寸,斑蝥10枚(去翅足,炒),雄黃(研)半兩,雌黃(研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鬼臼(去毛,微炒)半兩,瓜蒂(炒)半兩,丹砂(研)半兩,礜石(煅)半兩,沙參半兩,莽草半兩,椒目(炒)半兩,地膽8枚(去翅足,炒)。

功效主治

氣注羸瘦,歷年停滯,胸脅結痞,飲食或吐,宿食不下,中風鬼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血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酒送下,1日2次;卒中惡,悶絕不知人,服2丸,老少1丸;牛馬觝踐,豬犬所齧,癰腫若蟲毒所齧,用1丸於掌中,唾和塗瘡口毒上,立愈;正月旦,以酒服,家中大小各1丸,1年中不病;若欲視病人,先服1丸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八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豬血1盞(生用),不灰木(為末)1兩,藍根(連葉,為末)1兩,水銀1錢(以錫結沙子),雞子3枚(只用清),膩粉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陽毒發狂及癲邪狂走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豬血、雞子清外,為細末,入豬血、雞清,拌合令勻,入瓷罐子內封閉。臘日合之,掘地坑1尺藏埋,候端午日取出,旋丸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生薑汁及新汲水化破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八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四引《靈苑方》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川楝子肉、川芎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一切瘡,久服令兒肥壯無疾。小兒5種疳氣,面色萎黃,肌瘦不食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豬膽汁杵和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量兒大小加減丸數,每以飯飲送下,1日2次。常服3丸至5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四引《靈苑方》。

《醫統》卷六十九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10兩,木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臟腑壅滯,氣結積熱不通,或內有癥瘕疳蛔,心腹俱痛,及腳氣腫滿,休息熱痢,並風痰、瘡疥、結核等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食遠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六十九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《玉訣》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生大黃、滑石(研)、皂角(炙)、巴豆(去殼,去油盡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口不慎味,常餐粘食、腥羶、肥膩、冷滑、瓜果之物,致生積熱,內傷脾胃。生瘡癥積,或嘔逆氣粗,眼澀,口渴,洩瀉,兩脅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粟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茶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《玉訣》。

《百一》卷五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硫黃(通明者,別研如粉)2兩,白茯苓2兩,幹山藥2兩,附子(去皮臍,生用)1兩,半夏(湯洗去滑)1兩,青皮(去白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寒停飲不散,痰實,不入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拌勻,湯浸炊餅為丸,或用淡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次30丸至50丸。空心、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五。

《千金》卷二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6銖,貝母6銖,秦椒6銖,乾薑6銖,桂心6銖,黃芩6銖,石斛6銖,石膏6銖,粳米(1作糯米)6銖,大豆6銖,黃卷6銖,當歸13銖,麻子3合(1方用蒲黃1兩)。

功效主治

產難,胞衣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用棗湯送下;1日3次;產難顛倒,胞不出,服1丸;傷毀不下,產餘病汗不出,煩滿不止,氣逆滿,以酒服1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二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引《範汪方》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礬石10分(熬),躑躅花10分,細辛10分,半夏10分(洗),藜蘆10分,丹參10分,承露10分(承露是落葵),巴豆10枚(去心皮,熬),苦參10分,雄黃10分,大黃10分,芒消10分,大戟10分,烏頭20分(炮),狼毒10分,野葛2分。

功效主治

水腫大腹,水症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,如黍米大。

注意事項

禁食生魚、生菜、肥肉。

使用方法

以置腫上,並服3丸,每日3次。欲取下者,服5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引《範汪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範汪方》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沙參2分,丹參2分,苦參2分,桂心2分,石膏5分(研),人參1分,大黃1分,半夏5分(洗),乾薑5分,戎鹽1分,巴豆60枚(去皮心),附子1分(炮)。

功效主治

心腹留飲、宿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冷水、羊肉、餳、蘆筍、生蔥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1日2次。令人先食服1丸,不知稍益,以知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八引《範汪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○四引《博濟》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硃砂半兩(別研如粉),水磨雄黃3分(別研如粉),膩粉3分(秋、冬只用半兩),生半夏末3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用生薑去皮,切作塊子,如櫻桃大,先人藥末石臼內,旋入姜塊同搗,約可丸得,即丸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至2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○四引《博濟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五六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烏頭、附子、川椒、桂心、吳茱萸、菖蒲、遠志、人參、茯苓、蒼朮、枳殼、茴香、神曲、麥糵、胡椒、乾薑、肉豆蔻、木香、縮砂、紅豆、三稜、蓬術、陳皮、白豆蔻、丁香、藿香、甘草、桔梗、薏苡、山藥、白扁豆、良姜、益智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虛寒,停留飲食,膈氣噎氣,五積六聚,反胃吐食,胸腹脹滿刺痛,及心痛徹背,手足不收,言微氣短;或結癥塊在腹脅間,大如杯盤,時發痛,及吞酸吐苦,氣逆喘咳,飲食不進,漸至浮腫,久病痢洩,霍亂吐下,勞傷虛損,羸瘦憔悴,痰多積水,及疝氣痞氣、奔豚等氣。一切胃弱髒虛,腹內諸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湯飲嚼下;胸膈病,即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五六。

《永樂大典》卷一四九四八引《經驗普濟加減方》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川大黃(去粗皮、蟲黑)2兩(為末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一切積聚,血塊,血刺,腰腿疼,繞臍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用末3錢,醋1小盞,熬膏和幹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酒送下,宣取驗。又加當歸1兩,酒調3-5錢,蜜丸亦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樂大典》卷一四九四八引《經驗普濟加減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三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雞冠色)1兩,明信(煅如灰)半兩,玄精(龜背樣)1兩,雌黃1兩,鵝管(如雪色)1兩,明霜(火上飛)2兩,蛤蚧2兩(巴豆去殼60枚,同炒,去巴豆)。

功效主治

哮(口勾),喉如拽鋸聲。

炮製方法

沙糖和蜜搗荷葉,乳為極細末,浥糕調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酒三日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用冷齏調下。小兒量大小加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三引《仁存方》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南星1兩,半夏1兩,白礬1兩半(枯)。

功效主治

喘嗽。

炮製方法

以生栝樓1個,去子,入藥在內,溼紙裹煨熟,取出為末。再用生白礬1兩,將栝樓瓤、汁並栝樓仁研細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臨臥用淡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三引《仁存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三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1錢,烏梅(炒)1錢,肉桂1錢,硇砂半錢,胡椒半分,巴豆30粒(取霜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食不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稀糊為丸,如芥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或15丸,紫蘇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神曲(炒)1兩,麥糵(炒)1兩,烏梅肉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縮砂(去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瀉,腹痛,不思飲食,及傷食酸餿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3歲30丸,食前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
《產乳備要》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金釵石斛(別搗為細末)1分,秦艽1分,川椒(去子,微炒)1分,細辛1分,防風1分,貝母(面炒微黃)1分,熟乾地黃(切,焙)1分,糯米1分,甘草(炙)1分,當歸(切,焙)3分,大麻仁3分,黃芩3分,乾薑(炮)3分,大豆糵(以黑豆生芽,長2寸,焙乾用)3分,石膏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前後一切風冷血氣等候。產前胎氣不安,腰腹多疼,四肢昏倦,產後惡血不盡,及胎衣不下,憎寒壯熱,吐逆煩悶,面板虛腫,或血暈狂迷,眼見神鬼。

炮製方法

上精擇為末,以蜜煉成劑,入臼中,杵一千下,分為72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溫酒調下;產後、產前赤白帶下,溫酒嚼下;產前、產後血氣,薄荷湯嚼下;月信不通,當歸酒送下;臨產艱難,或3-5日難產,及胎衣不下,子死腹中,橫生倒產,死絕不語,但心頭有熱氣,用藥1丸,京棗湯研化灌之,下喉立愈;產後惡血不盡,臍腹疼痛,嘔吐壯熱,憎寒煩悶,月候不調或少,肢體虛怠,皮腹浮腫,產血不止,虛勞中風,口噤不語,半身不遂,產前後赤白痢,大小便秘澀,血暈狂語,頭痛,面色萎黃,漸成勞瘦,飲食無味,並溫酒研下1丸;產前臨月,每旦1丸,至臨產,用當歸酒送下1-2丸,催生,五臟不痛,易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產乳備要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: 千金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半兩,鬼臼(去毛,炙)半兩,徐長卿(炒)半兩,礜石(煅)半兩,雌黃(研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蜀椒(去目及閉口,炒出汗)半兩,地膽(去翅足,炒)8枚,野葛3分,斑蝥(去翅足,炒)10枚,射罔1分(一方加丹參半兩,瓜蒂4枚)。

功效主治

鬼注入腹,面目青黑,不知人,及心腹堅積結聚,胸脅逆滿,嘔吐,宿食不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空心米飲送下,1日3次。不知,加丸數,以知為度。若百毒所螫,牛馬踏傷,癰腫瘰癧,用1丸於掌中,津唾和塗痛處。歲旦以椒酒,長幼各服1丸,終歲無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