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全散

《經驗各種秘方輯要》: 十全散

配方組成

全蠍10個(約7分,漂淨,去尾,炙),五倍子1兩6錢(焙,研),腰黃3錢(水飛),當門子1錢,川山甲7片(約2錢,炙),蜈蚣7條(約1錢2分,去鉗腳淨,炙),蟬衣20個(約7分,去頭足,焙脆),蟾酥1錢,冰片1錢,炒殭蠶2錢。

功效主治

癰毒色紅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瓷瓶收藏,勿令洩氣。

使用方法

摻於萬應膏上貼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經驗各種秘方輯要》。

《顧氏醫徑》卷六: 十全散

配方組成

白蘞3兩,白及3兩,白芷3兩,川烏3兩,火消3兩,生半夏3兩,生南星3兩,土貝母3兩,白芥子3兩,白附子3兩。

功效主治

癰瘍痰凝虛證,已潰不化,未潰不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顧氏醫徑》卷六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六: 十全散

配方組成

黃連1錢,黃芩1錢,黃柏1錢,苦參5分,孩兒茶5分,雄黃5分,硼砂3分,玄明粉3分,乳香1分,片腦少許(臨時入)。

功效主治

麻症咽喉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5厘吹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六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八: 十全散

配方組成

黃芩1錢,黃連1錢,黃柏1錢,苦參(各酒炒)1錢,玄胡索3分,硼砂2分,乳香(制)2分,孩兒茶5分,雄黃5分。

功效主治

麻症咽喉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吹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八。

《袖珍》卷四: 十全散

配方組成

大黃4兩,麥糵1兩2分,小茴香5錢,檳榔(頭末)5錢,瞿麥5錢,萹蓄5錢,槐鵝3錢,血竭3錢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日久虛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8錢,熱酒調下,1服分作3次調服。看病人虛實用,天明取下血片,服白粥3-2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》卷四。
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二: 十全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)、白朮、白芍藥、白茯苓、黃耆、川芎、幹熟地黃、當歸(去蘆)、桂(去皮)、甘草(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氣血兩虛,虛勞潮熱,面色(白光)白,氣短心悸,頭暈目眩,自汗盜汗,體倦乏力,四肢不溫;婦女崩漏,月經不調;瘡瘍不斂。現用於各種貧血,慢性胃腸病,婦女月經病,以及外科手術後,腫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見上述證候者。男子、婦人諸虛不足,五勞七傷,不進飲食;久病虛損,時發潮熱,氣攻骨脊,拘急疼痛,夜夢遺精,面色萎黃,腳膝無力,一切病後氣不如舊;憂愁思慮傷動血氣,喘嗽中滿,脾腎氣弱,五心煩悶。久嗽生寒熱,似癆瘵。潰瘍發熱,或惡寒,或作痛,或膿多,或清,或自汗盜汗;及流注。瘰癧、便毒久不作膿,或膿成不潰,潰而下斂。遺精白濁,自汗盜汗;或內熱、晡熱、潮熱、發熱;或口乾作渴、喉痛舌裂;或胸乳膨脹,脅肋作痛;或臍腹陰冷,便溺餘滴;或頭頸時痛,眩暈目花:或心神不寧,寤而不寐;或形體不充,肢體作痛;或鼻吸氣冷,氣趨喘促。氣血俱虛。牙齒腫痛,或口舌生瘡,或惡毒發熱,自汗盜汗,食少體倦;或寒熱作渴,義痛眩暈,或似中風之狀。杖瘡,氣血俱虛,腫痛不消,腐而不潰,潰而不斂;若怯弱之人,患處青腫而肉不壞,或潰而膿水清稀,肌肉不生,或口乾作渴而飲湯者。產後玉戶不斂。墜胎及多產育傷血,或誤服汗下克伐之藥,以致血衰氣乏而經不行者;又治歸人冷勞。疹子,諸厥,諸癇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加生薑3片,大棗2個(擘破),水1盞半,煎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