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豆蔻仁1兩,肉豆蔻(煨)1兩,丁香1兩,人參1兩,木香1兩,白茯苓(去皮)2兩,官桂(去粗皮)2兩,白朮2兩,藿香葉2兩,縮砂仁2兩,甘草(炙)2兩,橘紅(去白)4兩,山藥4兩。
小兒胃氣虛弱,乳食不進,腹脅脹滿,腸鳴洩瀉,吮乳便青,或時夜啼,胎寒腹痛。
上為細末,煉蜜和成膏。
每服如雞頭實大1丸,量兒大小加減,米飲化下,不拘時候。
《局方》卷十(淳祐新添方)。
人參半兩,丁香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白茯苓半兩,白朮半兩,肉豆蔻4個,面煨山藥1兩,白豆蔻14個(去皮),木香2錢,縮砂仁14個(去皮)。
噁心嘔吐,不思飲食,洩瀉等疾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食前白湯送下。小兒尤宜服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一。
人參2錢,白朮2錢,石蓮肉2錢,丁香1錢,檀香1錢,舶上茴香(炒)1錢,白豆蔻1錢,木香1錢,甘草(炙)1錢。
慢驚風吐瀉,不進乳食。
上為末,粟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丸,陳米飲送下。脾困不醒,用冬瓜仁子煎湯送下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二。
人參1分,白朮1分,白茯苓1分,橘紅1分,縮砂仁1分,木香1兩半,丁香1兩半,肉豆蔻(微煨)1兩半,草果仁1兩半,白豆蔻仁1錢。
嘔吐不食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生薑3片煎湯送下。
《直指》卷六。
木香3錢,乾薑3錢,炙草3錢,山藥1兩,蓮肉(去心)1兩,白朮1兩,茯苓1兩,肉果4個,訶子4個,神曲5錢,麥芽5錢,人參4錢,砂仁4錢,丁皮1錢,白豆蔻1錢。
小兒脾胃不和,或吐或瀉,飲食少進,面黃唇白,虛煩作渴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。
《痘疹金鏡錄》卷一。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山藥、木香、砂仁、丁香、藿香、炮姜。
小兒胃氣虛寒嘔吐。
水煎服。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七。
廣皮1兩,白朮4兩(土炒),茯苓2兩,炙草5錢,楂肉3兩,米仁2兩,蓮肉2兩(去心),山藥1兩(炒),扁豆1兩(?,炒),砂仁1兩(炒,研),木香5錢(煨),大棗50個。
小兒胃氣虛弱。
用通潮水30碗,煎2次成膏,煉蜜同收,貯瓷器內。
每服人參湯化下。
《幼科金針》捲上。
人參半兩,白朮半兩,甘草半兩,茴香半兩,幹山藥1兩,檀香1錢,烏梅肉半兩,白豆蔻仁半兩,縮砂仁半兩,幹木瓜1兩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膏。
每服如皂子大1丸,空心嚼服或溫水吞下。
《洪氏集驗方》卷五。
人參3錢,白朮3錢,茯苓3錢,縮砂3錢,山藥3錢,甘草(炙)3錢,沉香1錢,木香1錢,丁香5粒,肉豆蔻(面裹煨)。
洩瀉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生薑湯研化下。
《誠書》卷九。
奇良20兩(敲碎),甘草2兩(炙),枸杞子4兩(炒),補骨脂3兩(炒),薏苡仁8兩(炒)。
脾胃虛弱,飲食少進,肌膚不澤。
先用大棗2斤,水30碗,煎至水減1半,去大棗,加前藥,文火熬濃,約存汁4鍾,加飴糖10兩,再熬數沸,盛瓷瓶中,坐冷水內1日。
每次服3錢匕,1日服5-6次,後飲人參湯,其效更速。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十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