熟地黃8兩(酒煮),山茱萸4兩,山藥4兩,茯苓2兩5錢,牡丹皮2兩5錢,澤瀉2兩,當歸身3兩,枸杞子3兩。
梅瘡病癒後,精血未復者。
上藥各為末,搗熟地極爛和藥,如干,加煉蜜再搗千杵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錢,早、晚用淡鹽湯送下。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六。
懷熟地黃(酒蒸)4兩,山茱萸(去核,淨)2兩,山藥(薑汁炒)1兩,牡丹皮(去木)1兩半,五味子(去梗)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益智仁(去殼,鹽水炒)1兩。
老人陰虛及腎氣久虛,致筋骨痿弱無力,面無光澤,或黯慘,食少痰多,或嗽或喘,或便溺數澀,陽痿,足膝無力,形體瘦弱憔悴,寢汗,發熱作渴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-80丸,空心鹽湯送下;夏月不用鹽。
《醫便》卷四。
熟地九錢,茯苓4錢,牡丹皮4錢,山萸肉4錢,澤瀉4錢,當歸4錢,川芎4錢,川楝子4錢,使君子4錢。
小兒腎疳,一名骨疳。肢體瘦削,遍身瘡疥,喜臥冷地,口瘡出血,口臭,次第齒黑,名曰崩砂,盛則齦爛牙落。
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60-70丸。
《幼科指掌》卷四。
熟地5錢,山藥3錢,山茱萸2錢,茯苓2錢,骨碎補2錢,補骨脂2錢,丹皮2錢,當歸5錢,麥冬3錢,澤瀉1錢5分。
齒窟瘡,因傷損於齒牙,其齒墮落而成窟。
水煎服。
《洞天奧旨》卷十。
熟地、山萸、山藥、丹皮、茯苓、當歸、黃連、澤瀉、人參。
眼目久病屬虛者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二。
幹山藥、山茱萸(肉)、牡丹皮、澤瀉、白茯苓、熟地黃、生地黃、柴胡、五味子(各另為末)各等分。
肝腎陰虛諸症,或耳內癢痛出水,或眼昏痰喘,或熱渴便澀。
上將2地黃酒拌杵膏,入前末和勻,加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0丸,空心白湯送下。如不應,用加減8味丸。
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二十四。
熟地8兩,山藥4兩,棗皮(酒蒸)4兩,茯苓4兩,澤瀉1兩,丹皮1兩半,枸杞3兩(酒蒸),菟絲子(淘去泥沙,酒蒸)4兩,補骨脂(鹽炒)2兩,骨碎補3兩。
真陰不足,以致齒疏動搖,壯年脫落者。
煉蜜為丸。
每服7-8錢,空心鹽湯送下。
《會約》卷七。
懷慶元支地黃8兩(加元砂仁微炒,3錢,研末,與米酒同蒸同曬9次,勿少),淮山藥4兩,棗皮3兩(去核,酒蒸),白茯苓(去皮)4兩,粉丹皮1兩7錢,建澤瀉(淡鹽水浸,曬)1兩3-4錢,甘枸杞(去梗酒蒸)3兩,菟絲子3兩(淘盡泥砂,酒浸,蒸,曬乾),真阿膠(蛤粉炒成珠)3兩,麥冬(去心,酒蒸)2兩,杜仲(淡鹽水炒斷絲)3兩,北五味(微炒)7-8錢。
陰虛失血,胸背痛,小便赤,遺精潮熱,咳嗽氣喘。
先將地黃、棗皮、枸杞、麥冬於石臼內搗成膏,然後將餘藥磨成細末,合前膏加煉蜜搗勻為丸。
忌鐵與三白。
每晨服7-8錢,用淡鹽水送下。凡一切虛弱之人,每年夏季制服1料,可以扶體,免陰虛火炎之病,但須間服溫脾湯,更妙。
《會約》卷九。
熟地1兩,淮山7錢,茯苓6錢,萸肉4錢,丹皮2錢,北五味4錢,麥冬(去心)3錢,蛤蚧(去頭足,炙)5錢,澤瀉(鹽水炒)3錢。
虛勞咳嗽。
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4錢,白湯送下。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一。
熟地3錢,棗皮1錢半,茯苓1錢半,山藥2錢,丹皮1錢,澤瀉7分,五味3分(炒),麥冬1錢半,阿膠(蛤粉炒)2錢。
水虧乾燥,咽痛便結,皮枯筋急。
空心服。
《會約》卷十二。
懷熟地黃8錢,山藥4錢,山茱萸(酒蒸,去核)4錢,白茯苓(去皮)3錢,牡丹皮3錢,澤瀉3錢,嫩鹿茸(酥炙)2錢,懷牛膝(去蘆,酒浸)2錢,五加皮3錢。
小兒肝腎虛弱,骨髓不充,而行遲者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黍米大。
每服1錢,空心鹽湯送下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八。
熟地1兩5錢,黃耆1兩5錢,槐花1兩,黃柏1兩,杜仲1兩,白芷1兩,山茱萸8錢,獨活8錢,山藥8錢,牡丹皮6錢,茯苓6錢,澤瀉6錢,白附子2錢。
五痔,陰血不足,痔疾疼痛。
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《醫學入門》卷八。
地黃(酒蒸,焙,末)2兩,山茱萸肉1兩,白茯苓1兩,山藥1兩,杜仲(鹽、酒炒,另取末)1兩,巴戟(去心,淨肉)1兩,遠志(去心)1兩,小茴香(炒)1兩,澤瀉7錢,肉蓯蓉(酒洗,焙)7錢,牡丹皮7錢,破故紙(炒)7錢。
腎虛不能納水,水不歸經,致成痰飲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、食前酒送下。
《保命歌括》卷九。
虎脛骨(酒炙)、生地黃、酸棗仁(炒)、辣桂、防風、白茯苓、當歸。
小兒肝腎兩虛,血氣不充,髓不滿骨,而致筋骨軟弱,行遲者;和稟受不足,氣血不充,致腳細,肌肉瘦薄,骨節俱露,如鶴之膝,而成鶴膝節者;以及大病後,手足痿弱,驚風后手足痿緩。
煉蜜為丸。
白湯送下。
《片玉心書》卷五。
地黃丸,牛膝、虎脛骨(酥炙)、白茯苓。
小兒痢後鶴膝風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口服。
《幼科發揮》卷三。
地黃8兩,山藥4兩,山茱萸4兩,澤瀉3兩,牡丹皮3兩,茯苓3兩,羌活2兩,防風2兩。
小兒急驚風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量兒大小,加減服之。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二。
熟地黃(酒浸,蒸透,曬乾)8兩(酒拌杵膏),山茱萸4兩,幹山藥4兩,五味子(炒)4兩,澤瀉3兩,白茯苓3兩,牡丹皮3兩,鹿茸(炙)3兩,肉桂(厚者,去皮取肉)1兩。
小兒痘瘡,腰痛發熱。
上藥各為末,入地黃和勻,量入米糊為丸。
口服。煎服更好。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六。
懷生地(竹刀切片,酒洗,焙乾)4兩,山萸肉(酒洗,焙)2兩,山藥2兩,白茯苓2兩,澤瀉半兩,牡丹皮半兩,菊花(去梗葉)1兩,麥冬肉(焙乾)1兩,當歸(焙)1兩,五味子5錢。
小兒痘後近視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。
空心淡鹽湯化下。
《審視瑤函》卷四。
懷生地黃(酒蒸)4兩,懷山藥2兩,牡丹皮1兩5錢,白茯苓1兩,山茱萸(酒蒸,去核)、破故紙(炒)2兩,益智仁1兩,人參1兩,肉桂5錢。
腎與膀胱俱虛,冷氣乘之,不能約制,致遺尿不禁,或睡中尿自出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五。
六味地黃湯,枸杞子3兩,當歸身3兩,麥門冬3兩,甘菊花2兩,白芍藥2兩,柴胡5錢,北五味3錢。
耳聾。
煉蜜為丸。
每早服3錢,淡鹽湯送下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十三。
山藥(炒)4兩,山茱萸4兩,北五味4兩,澤瀉(去毛)4兩,黃柏(鹽水炒)4兩,知母4兩(青鹽水炒),懷生地8兩,牡丹皮(炒)2兩5錢,白茯苓(去皮)2兩5錢。
下消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錢,空心滾湯送下。
《玉案》卷三。
熟地黃8兩(杵膏),山茱萸(酒蒸,去核)4兩,幹山藥4兩,牡丹皮3兩,白茯苓3兩,澤瀉3兩,牡蠣3兩,五味子3兩(1方,六味丸去澤瀉,加益智仁)。
內虛熱者,小便頻數不禁。
上為末,地黃膏和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0丸,空心滾湯送下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九十三。
六味地黃丸,黃柏(制)4兩,當歸3兩,白芍3兩,知母(生)3兩,麥冬3兩,五味子2兩。
陰虛火動,手足心熱,口乾唇燥,夜臥不安,遺精白濁,咳嗽失血,痰涎壅盛,面黃肌瘦,骨蒸勞熱;腎消,小便淋濁。
《簡明醫彀》卷四。
熟地黃(煮爛,搗)4兩,山茱萸肉2兩,山藥2兩,澤瀉1兩,牡丹皮半兩,白茯苓半兩,鹿茸(酥炙)2錢,牛膝2錢。
小兒稟受不足,腎虛精髓內耗,氣血不充,致肌肉瘦薄,骨節呈露,狀如鶴膝,成鶴膝節者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3歲以上兒服15丸。
《醫統》卷九十。
地黃丸,五味子1兩,肉桂1兩。
盤腸產後下元虛者,癰疽已潰,虛火上炎,口乾作渴者。
方出《萬氏女科》卷三,名見《金鑑》卷六十二。
熟地4兩,山藥2兩,白茯苓1兩5錢,丹皮1兩5錢,澤瀉(去毛)1兩,當歸1兩(酒拌),香附(童便制)1兩,桃仁(去皮尖)1兩,山萸肉(去核淨肉)4兩,土紅花1兩。
婦人經閉發熱或咳嗽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0丸,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《宋氏女科》。
熟地、山藥、白茯、山萸、丹皮、澤瀉、麥冬、五味、烏梅。
真陰素虛,致傷風久嗽不止,咳久傷氣,肺葉不收,不治多成癆怯。
《醫學傳燈》捲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