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味四君子湯

《會約》卷十九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2錢,白朮2錢,茯苓錢半,炙草1錢,乾薑(炮)錢半,白芍(酒炒)錢半,當歸2錢(洩者不用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體弱洩瀉,不食昏倦,虛熱不止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十九。

《醫鈔類編》卷八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川連、蒼朮。

功效主治

溼熱傷氣,發為白痢,或如膿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鈔類編》卷八。

方出《直指》卷十六,名見《奇效良方》卷三十七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兩,白茯苓1兩,白朮1兩,甘草(炙)半兩,黃耆(炙)1兩,白芍藥1兩,白扁豆(制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色疸。溼疽及久疸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加生薑5片,大棗2枚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直指》卷十六,名見《奇效良方》卷三十七。

《蘭室秘藏》卷下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白茯苓、人參、甘草、柴胡、薄荷葉、黃芩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久瘧,熱多寒少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2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至1盞,去滓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蘭室秘藏》卷下。

《萬氏女科》卷三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白朮1錢,白茯1錢,炙草1錢,麥冬1錢,車前子1錢,桂心5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氣虛,不能運化流通津液,致使小便不通,或雖通而亦短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萬氏女科》卷三。

《濟陰綱目》卷十四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白朮1錢,白茯苓1錢,甘草(炙)1錢,黃耆1錢,罌粟殼(炙,去蒂)5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赤白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陰綱目》卷十四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二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厚朴、麥門冬、竹茹。

功效主治

下痢虛嘔,食少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二。

《會約》卷十四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隨便,白朮2錢半,茯苓1錢半,甘草(炙)1錢,山藥(炒)2錢,當歸2錢,扁豆(炒)2錢,芡實(炒,研末,調藥服)3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脾虛氣弱,易於墮胎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、大棗為引。或以此方加倍,研細末,加白糖,每日中夜用米飲調服3錢,即睡1刻,更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十四。

《東醫寶鑑·內景篇》卷四引《得效》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肉豆蔻(煨)1錢,訶子(炮)1錢。

功效主治

氣虛洩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作1帖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大棗2枚,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東醫寶鑑·內景篇》卷四引《得效》。

《幼幼整合》卷三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漂白朮1錢,白雲苓1錢,粉甘草8分,芽桔梗1錢,大麥冬2錢,梔仁1錢,片黃芩1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熱傳肺,虛火上炎,血從鼻出。

使用方法

加燈心10莖、竹葉7片,水煎,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整合》卷三。

《幼幼整合》卷四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漂白朮1錢,黑炮姜1錢,西砂仁1錢,白豆蔻1錢,白雲苓1錢5分,上青桂8分,公丁香3分,炙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氣虛、脾敗胃傷,渾身浮腫,四肢冷,不渴,小便清長,大便滑洩,不思飲食。

使用方法

加大棗3枚,水煎,半飢溫服。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整合》卷四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八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3分,白茯苓3分,蒼朮3分,炮乾薑4分,白朮(炒)6分,制附子1分,羌活1分,炙甘草4分。

功效主治

慢脾風,涎痰壅滯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八。

《醫鈔類編》卷八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常山、檳榔、烏梅。

功效主治

夜瘧已出陽分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,發日晨起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鈔類編》卷八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二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白朮1錢,茯苓1錢,甘草(炙)1錢,芍藥(炒)1錢,升麻1錢。

功效主治

虛瀉,飲食入胃不住,完谷不化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二。

《幼幼整合》卷三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漂白朮1錢,白雲苓1錢,當歸身1錢,杭白芍1錢,炙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先痢而變瀉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大棗3枚,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整合》卷三。

《驗方新編》卷九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臺黨3錢,當歸3錢,黃耆2錢,白朮2錢,茯苓1錢,半夏8分,陳皮5分,炙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風癱初起,手足痿弱,痰忡目眩,俗名產癱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驗方新編》卷九。

《金鑑》卷五十八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、白朮(土炒)、人參、陳皮、木香(煨)、甘草(炙)、黃連(姜炙)、黃芩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未愈而患白痢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五十八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桔梗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消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白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一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黨參(去蘆,米炒)1錢5分,茯苓1錢5分,羌活1錢5分,獨活1錢5分,白朮(淨)2錢,牛膝(鹽水炒)1錢,當歸1錢,炙草7分。

功效主治

鶴膝風陽虛症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病久而虛者,服十全大補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一。

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二十四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2錢,白朮2錢,茯苓2錢,甘草(炙)1錢,川芎、當歸。

功效主治

氣血俱虛之症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,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二十四。

《會約》卷十四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(少者,用山藥4錢炒黃代之),白朮2錢,茯苓錢半,炙草1錢,白芍1錢。

功效主治

好婦洩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十四。

《會約》卷十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隨宜,白朮2錢,茯苓1錢5分,甘草(炙)1錢,陳皮1錢,扁豆(炒)2錢,乾薑(炮)錢半,山藥(炒)1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痢疾嘔惡,或惡聞食氣,胃虛有寒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十。

《會約》卷十五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(少者,或以山藥3錢炒黃代之),白朮2錢,茯苓錢半,炙草1錢,白芍錢半,烏梅2個,罌粟殼7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久痢,積垢去而不止,脾虛腸滑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十五。

《痘疹會通》卷四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雲苓、甘草、歸身、川芎、黃耆、上桂、查肉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氣血兩虛,完谷不化,痘瘡頂陷,色白不起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會通》卷四。

《三因》卷十五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(炙)、黃耆、白扁豆(蒸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五痔下血,面色萎黃,心忪,耳鳴,腳弱,氣乏,口淡,食不知味。中氣虛,不能攝血,致便血不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湯點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五。

《濟陰綱目》卷十三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、半夏、陳皮、藿香、砂仁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嘔逆不己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陰綱目》卷十三。

《玉案》卷四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1錢2分,白朮1錢2分,人參1錢2分,甘草1錢,陳皮1錢,厚朴1錢,蓮子1錢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四。

《萬氏女科》卷二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白朮1錢,茯苓1錢,炙草1錢,歸尾1錢,川芎1錢,枳殼1錢,香附1錢,肉桂1錢。

功效主治

難產過2-3日,中氣不足,不能運動其胎,人事困頓,飲食少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,用檳榔、木香磨濃汁各5-7匙入內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萬氏女科》卷二。

《辨證錄》卷七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2兩,白朮2兩,肉桂3錢,北五味子3錢,茯苓1兩,甘草3錢。

功效主治

溼熱作痢,數日之後,腹不疼痛,如膿如血,陣陣自下,手足厥冷,元氣欲脫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辨證錄》卷七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八十九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山梔子、連翹。

功效主治

湯火傷,患處肉未死而作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八十九。

《洞天奧旨》卷七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5錢,茯苓1兩,生甘草2錢,金銀花1兩,牛膝5錢炒,白朮1兩。

功效主治

多骨癰骨消後,瘡口肌肉難生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洞天奧旨》卷七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五引海藏方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白茯苓、甘草、瓜蔞根、桔梗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瘡疹巳出未出,大便秘澀,或時發渴者;及因稟受不足,或因吐瀉之後,或因汗多,或利小便,元氣既虛,津液乾涸,不得潤滑而致大便秘澀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五引海藏方。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四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蜜炙黃耆、歸身、熟地、砂仁、制首烏。

功效主治

惡露淨後,用本方調理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四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九十二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、升麻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。

功效主治

氣虛及胃弱,不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致小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九十二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一○八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白茯苓1錢,白朮1錢,甘草(炙)5分,熟地黃1錢(砂仁炒)。

功效主治

發脫落及臍下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一○八。

《醫學綱目》卷三十九引海藏方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甘草、杏仁、桑白皮各等分,半夏曲減半。

功效主治

涎嗽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綱目》卷三十九引海藏方。

《醫統》卷八十二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秦艽、黃蠟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勞嗽。

注意事項

服藥後,止可食淡者。豬蹄肉仍須先煮去元汁,再以白湯熟煮。忌房勞及一切生冷魚腥鹹毒醃藏等物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半兩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八十二。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四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2分,炙草5分,白朮1錢5分,茯苓8分,白蔻8分,厚朴8分,陳皮1錢,砂仁1錢。

功效主治

嘔吐胸悶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大棗2個(去核)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四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十六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2錢,白朮2錢,茯苓2錢,甘草(炙)1錢,芍藥1錢,良姜1錢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轉筋吐瀉,腹中痛,體重,脈沉而細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大棗2枚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十六。

《東醫寶鑑·雜病篇》卷五引《回春》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3分,白朮1錢3分,甘草1錢,當歸8分,赤茯苓6分,陳皮6分,厚朴6分,縮砂6分,蘇子6分,桑白皮6分,沉香5分,木香5分(並水磨取汁)。

功效主治

氣喘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作1帖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大棗2個,水煎,和二香汁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東醫寶鑑·雜病篇》卷五引《回春》。

《準繩·女科》卷五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陳皮、藿香、縮砂仁、黃耆各等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女科》卷五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四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白朮1錢,茯苓1錢,砂仁1錢,橘紅1錢,甘草5分。

使用方法

水1鍾,煎6分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四。

《辨證錄》卷九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3錢,白朮5錢,茯苓3錢,甘草1分,柴胡1錢,枳殼5分。

功效主治

忍饑受餓,腹中空虛,時遇天氣不正,時寒時熱,遂至胸膈悶塞,宛如結胸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辨證錄》卷九。

《中醫婦科治療學》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泡參5錢,白朮3錢,茯苓3錢,甘草2錢,秦歸2錢,酒芍2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氣虛不能攝血,月經先期,經量不多,神倦短氣,頭暈目眩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空腹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醫婦科治療學》。

《得效》卷六: 加味四君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白茯苓、川芎、黃耆、甘草、罌粟殼(去蒂萼穰,切,蜜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久患痢疾,服藥巳多,而疾不愈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棗子1枚,烏梅1個,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六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