蓽茇、荊芥穗、川楝子(不蛀,連皮核用)、生薑母、軟烏梅、甘草各等分。
酒疸肚脹。
上藥於石臼中搗細,用瓷器盛,以自己滿腹小便,去其首尾,取中間小便浸藥,兩重紗蓋,露星1宿,拂明飲其清汁。續用車前子、山茵陳、竹元荽煎湯,乘熱調五苓散服,自覺黃水從小便出而肚不脹。
《直指》卷十六。
阿膠(蛤粉炒成珠子)、糯米(炒)、黃耆(蜜炙)、川芎、當歸(洗,焙)、熟乾地黃(洗,焙)各等分。
胎動不安,腰腿疼重,惡露頻下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蔥白1寸,同煎至7分,空心、食前去滓溫服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六。
嫩常山2錢半,柴胡2錢,雞心檳榔2錢,青皮(去白)2錢,草果仁1錢半,甘草(炙)1錢半。
久瘧不已,寒少熱多。
上銼,分3服。
每服用大軟烏梅2個,好夏酒準1啜許,新水2盞,煎半,隔宿露空,以紗蓋之,次早拂明服。若寒熱等,加制厚朴2錢,略暖服,是日飲食皆勿用熱。
《直指》卷十二。
罌粟殼(去頂蒂瓤,蜜炒)12個,棗子12個,香薷1握,橘皮2枚(全者,去白),甘草5寸(炙),生薑10片。
赤白痢,秋後不效者。
上為粗末,作3服。
用水1中碗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當歸、熟地、川芎、白芍、肉桂、黃耆(炙)。
氣血不足,寒滯食減;或陰虛氣陷,腹痛滯下;及婦人胞宮虛冷,帶濁崩墮,難產經閉;及疝瘕瘀蓄,痘瘡。
《醫級》卷八。
川芎、白芍藥(酒炒)、生地黃(酒洗)、當歸(酒洗)、黃柏(蜜炒)、知母(酒炒)各等分。
陰虛火旺,咳喘氣逆,血虛腹痛,面色萎黃,婦人崩漏,妊娠胎動,脈細數;火證;血熱不得臥。肝經血熱筋攣;內傷陰火,內衝頭痛;崩血、漏血屬熱多者;肝腎虛熱成淋。
上(口父)咀。用水1鍾半,煎至8分,食前溫服。
《直指附遺》卷十五。
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阿膠、艾葉。
痢疾,腹痛難忍;及妊娠傷寒汗下後,血漏不止,血痢不止,胎氣損者。
《婦人良方》卷二引陳氏方。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酸棗仁、生薑。
振悸不得眠。
水煎服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十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