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香2錢,沒藥2錢,巴霜2錢,骨碎補2錢,半夏2錢,歸尾(酒洗)5錢,硼砂3錢,大黃5錢,血竭3錢,自然銅(醋炒)3錢,無名異(醋炙)2錢。
跌打損傷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8厘,酒調下。
《傷科方書》。
雄黃1兩(水飛。1半為衣),鵝管石(煅)1兩,礞石1兩,消石1兩(二物合煅如金色),款冬蕊1兩,膽星2兩,半夏(白礬水煮透)1兩5錢,天竺黃5錢,白砒1兩(入白礬2兩,用銀罐2個,1盛1蓋,上面鑽1大孔出氣,煅出青煙盡為度。止重1兩,加麝香1分)。
冷喘哮嗽。
上為未,以甘草3錢煎汁,和綠豆粉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孕婦忌服。
每服8丸,臨睡津咽,或桑白皮湯冷透送下。小兒量減。
《惠直堂方》卷二。
大黃2錢,金銀花4兩,當歸尾1兩,玄參2兩,柴胡3錢,炒梔子3錢,黃柏3錢,貝母3錢。
囊癰。
囊癰已潰忌用。
水煎服。1劑輕,2劑痊癒。
《洞天奧旨》卷六。
紫蘇,青蒿,薄荷,大蒜子,生薑,青梅(並取自然汁等盅),甘草1兩,滑石6兩(並研極細末)。
暑天痧肚痛及腹瀉。
以前6味自然汁為丸,如蠶豆大。
每服2-3丸,嚼啐冷茶送下。
《靈驗良方彙編》續編。
巴霜1錢,硃砂5分,鬱金5分,乳香2分,沒藥3分,沉香5分,木香4分,雄黃6分。
小兒百病,驚癇抽搐,潮熱變蒸,傷風傷寒,痰涎壅塞,食積肚痛,痢疾,洩瀉。
上藥為末,滴水為丸,如粟米大。
此方以巴霜為君,體質熱者忌服。
每服2-3丸,驚癰抽搐,赤金湯送下;潮熱變蒸,燈心湯送下;傷風、傷寒,薑湯送下;痰涎壅塞,薑汁、竹瀝湯送下;食積肚痛,山楂、麥芽湯送下;痢疾、洩瀉,薑汁衝開水送下。
《串雅內編》卷一。
伏火硃砂1兩,真磁石1兩,赤石脂1兩,代赭石1兩,石中黃1兩,禹餘糧1兩(以上5味併火煅,醋淬),乳香(乳缽坐水盆中研)1兩,沒藥1兩。
虛損。
上為細末,勻研極細,糯米濃飲為丸,如梧桐子大或如豆大。
每服1粒,空心鹽湯送下。
《本事》卷二。
明腰黃5錢,上血竭4錢,真輕粉2錢,炒東丹2錢,漂牡蠣粉6錢,紅升丹2錢,元寸4分,梅冰1錢。
大瘍潰後;膿毒未盡。
上藥各為極細末,和勻備用。
《瘍科綱要》卷下。
小茴香(微炒)、川烏、虎骨(酥炙)、甜瓜子(微炒)、乳香、自然銅(醋火煅7次)、川楝子(酒浸)、沒藥、蒼朮(米泔浸去皮,春5、夏3、秋5、冬7日)各等分。
五勞七傷,身體骨節疼痛,腰腿緩弱,行步艱難,腎臟虛憊。
上為細末,好頭醋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空心服40-60丸,溫酒送下,幹物壓之;午後半飽服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七。
蜈蚣5條(全用),全蠍5只(全用,漂淡),阿魏3錢,殭蠶2錢(炒斷絲),炙甲片2錢,血餘炭2錢,乳香2錢,沒藥2錢(去油),血竭2錢,輕粉2錢,大梅片3分,兒茶3錢,麝香3分。
《外科方外奇方》卷二。
荊三稜(煨)、五靈脂(酒浸,淘去土)、杏仁(去皮尖,另研)、巴豆(去油膜)各等分。
一切積氣。
上為末,用豆淋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丸,空心溫水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九引《醫學切問》。
巨勝子12兩,麻黃12兩,苦參12兩,荊芥12兩,防風12兩,獨活12兩,大楓子肉8兩,蒺藜4兩。
一切新久大風。
上為末,赤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上硃砂為衣。
每服70丸,茶送下。
《解圍元藪》卷三。
膽礬3錢,川黃連3錢,通明1錢,乳香1錢,青鹽(去土)1錢,黃丹(燒)1錢,真腦子1錢,輕粉3竹筒,蠍梢(連芒)7個。
小兒目內外障翳,並暴赤澀,流淚,及胎風爛眩。
上為極細末,沙糖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一切動風熱物並愁惱。
瓷器盛百沸湯浸1丸,澄清,熱洗眼;復以藥水傾滓中,經1-2時熱洗。1丸可洗5次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三引《劉氏家傳》。
白附子1兩,天麻1兩,升麻1兩,丹參1兩,威靈仙1兩,細辛1兩,赤箭1兩,蜈蚣1對(酥炙,去頭足)。
大癩病。
上為細末,每用1兩8錢藥末,用胡麻子淘淨1升,重5兩,炒令香熟,入藥末,同搗極細,煉蜜為丸,分作10丸。
比至有驗,且忌出入行動。
每日食後米飲嚼下1丸,日進3服。服之10日或1月至2月,筋骨疼痛,是其驗也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