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風、苦參、何首烏、薄荷各等分。
遍身瘡腫癢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用藥半兩,水酒各一半,共用1鬥6升,煎10沸,熱洗。便於避風處睡一覺。其痛甚者,3日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二引《醫方整合》。
生何首烏5錢(碎),青皮1錢,陳皮1錢,甘草(炙)1錢,生薑7片,大棗3枚(擘)。
瘧疾積滯去後,寒熱不止,至夜尤甚。
上藥水煎,露1宿,侵晨熱服。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三。
首烏(生)5兩,首烏(熟)5兩,歸身3兩,青皮1兩(炒),陳皮1兩,甘草1兩,生薑10片,大棗20個(炒)。
瘧久寒熱夜甚,大便閉結,脈澀者。
上為散。
水煎5錢,去滓溫服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。
何首烏2兩,威靈仙2兩,苦參2兩,荷葉2兩,艾葉2兩。
諸瘡。
上(口父??)咀。用水5升煎數沸,乘熱燻病處,通手即渫洗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二。
何首烏、當歸、赤芍藥、白芷、烏藥、枳殼、防風、甘草、川芎、陳皮、香附、紫蘇、羌活、獨活、肉桂。
打折筋骨初期。
上藥用薄荷、生地黃煎,入酒和服。
《準繩·瘍醫》卷六。
何首烏1斤(入白米泔浸7日,夏月逐日換水,用竹刀子刮令碎,9蒸9曬),胡麻子4兩(9蒸9曬)。
大風癩惡疾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3錢,食前以溫酒調下;荊芥、薄荷湯或茶調下亦得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。
何首烏3兩,蔓荊實1兩,威靈仙(去土)1兩,菖蒲(九節者)1兩,苦參1兩,荊芥穗1兩,蒺藜子(炒,去尖)1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體虛受風,侵傷氣血,遍身刺痛,或因寒邪未解,食熱物而致此者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薄荷茶或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。
何首烏4兩。
風癢瘡,揉之汁出。
上為粗末。
每用水1大碗,入艾葉拌炒,煎至半碗,入藥末1大匙,再煎2-3沸,去滓,熱洗拭乾。後敷貼艾煎膏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八。
何首烏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白蒺藜半兩(微炒,去刺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天麻半兩,胡麻半兩,白殭蠶半兩(微炒),茺蔚子半兩,蔓荊子半兩。
婦人血風,面板搔癢,心神煩悶,及血遊風不定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煎茵陳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何首烏3分,羌活3分,威靈仙1兩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羚羊角屑3分,防風半兩(去聲頭),赤箭3分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3分,赤芍藥3分,芎3分,牛膝2兩(去苗)。
婦人血風,身體骨節疼痛,或手足麻痺,腹胯沉重,牽拽不隨者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豆淋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何首烏(水浸1日,切,厚半寸,黑豆水拌勻令溼,與何首烏重重相間,蒸豆爛,去豆,陰乾)半斤,仙靈脾葉半斤,牛膝(以上各酒浸1宿)半斤,烏頭(水浸7日,入鹽2兩半,炒黃色)半斤。
腳氣流注,頭目昏重,肢節痛,手足冷,重熱拘攣,浮腫麻痺,目生黑花。
上藥每服2錢,空心、食前酒送下;或粥飲調下,每日3次。久患者半月效。
《蘇沈良方》卷五引《靈苑方》。
何首烏(去黑皮)1兩,威靈仙(去土)1兩,苦參半兩,麒麟竭1分。
蠱風,體虛受風侵傷正氣,面板間一身盡痛,若刺若劃。
上藥並生為散,入乳缽內研。
每服1錢匕,用荊芥湯調下,酒服尤妙,每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。
荊芥穗5斤,蔓荊子(去白皮)5斤,蚵(??蟲及)草(去土)5斤,威靈仙(淨洗)5斤,何首烏5斤,防風(去蘆叉)5斤,甘草(炙)5斤。
脾肺風毒攻衝,遍身癬疥瘙癢,或生癮疹,搔之成瘡,肩背拘倦,肌肉頑痺,手足皴裂,或風氣上攻,頭面生瘡,及紫癜、白癜、頑麻等風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食後溫酒調下,沸湯亦得。
《局方》卷八。
威靈仙、蔓荊子、何首烏、苦參各等分。
通身瘡疥,經年不止者。
上為細末。
忌發風物。
每服2錢,食前溫酒調服,每日3次。
《續名家方選》。
何首烏(鹽炒)1兩,天麻1兩,枸杞1兩,生地1兩,熟地1兩,防風半兩,川芎半兩,薄荷半兩,訶子半兩,甘草半兩。
渾身風寒溼癢。
上為末。
每服2-3錢,空心溫酒送服;溫茶亦得。
《醫學綱目》卷十引朱丹溪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