麝香半分,木香1分,丁香1分,沉香1分,乳香1分,芍藥半兩,枳實半兩,射干半兩,連翹半兩,黃芩半兩,麻黃半兩,升麻半兩,甘草半兩,大黃1兩。
痘瘡毒氣不出,煩悶,熱毒氣攻,腰或腹脅痛不可忍,大便不通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4錢,水1盞,加竹瀝半盞,煎8分,去滓,下樸消1錢匕和服。以利為度。
《傷寒總病論》卷四。
沉香1兩,楓香1兩,藿香1兩,雞舌香1兩,木香1兩,射干2兩,川升麻2兩,鱉甲2兩(生用),藍實2合,川大黃2兩(生用),犀角屑1兩,貝齒10枚,烏梅14枚。。
疔瘡腫毒。
上銼細,分為2劑。
以水1鬥3升,煎至1鬥,淋浴腫毒處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四。
沉香2兩,藿香2兩,雞舌香2兩,青木香2兩,燻陸香2兩,射干3兩,升麻4兩,鱉甲2具(炙去黑皮),藍實5合,大黃2兩,犀角2兩,鹿齒6枚(炙),烏梅14枚(一方有楓香,無燻陸香)
疔腫。
上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為3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三。
人參半兩,白朮9錢,肉桂1錢,肥鴨1只。
胃口寒痛,手按之而少止。
將藥末入鴨腹內煮之極爛,外以五味和之,蔥、椒俱不忌,更以腐皮同煮,恣其飽餐食盡,如不能盡,亦聽之,不必再食米飯也,一餐而痛如失。
《石室秘錄》卷三。
木香1分,燻陸香1分,海藻1分,麝半兩,沉香2分,枳實(麩炒)2分,升麻2分,射干2分,大黃8分,竹瀝3合。
小兒風熱毒腫色白,或惡核瘰癧,附骨癰疽,節解下丹白色,遊走遍身,白隱疹。
以水4升,下瀝,煮1升2合,分溫服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五引《嬰孺方》。
丁香1兩,沉香1兩,益智1兩,茴香1兩,陳皮1兩,乾薑3錢,羌活3錢,香附4錢,木香1錢5分,炙草3錢,附子1錢。
附骨癰,從肩至於,色不變,面板涼,六脈沉細而微,潰後膿清而稀,呃逆自痢,臍腹冷痛,腹滿食減,時發昏憒,經用托里溫中法,諸症悉退者宜用本方。
上作1服。加生薑5片,煎至1盞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四。
青木香1兩,藿香1兩,沉香1兩,丁香1兩,燻陸香1兩。
熱毒腫痛,癰疽疔瘡,惡脈病,尿血。熱毒氣,卒腫痛結作核,或似癰癤而非,使人頭痛、寒熱、氣急者,數日不除。惡瘡疔腫。惡脈病。尿血。土慄。由行崎嶇之路,勞傷筋骨血脈而成,生在足跟旁,形如棗慄,亮而色黃,腫若琉璃,又名琉璃疽。黃鰍癰。由肝脾兩經溼熱或積怒致癰,發於足小肚上半,3-4寸許大,紅腫堅硬如石,痛甚者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5升,煮取2升,分3服。不愈更服之,並以滓薄腫上。
《千金》卷二十二。
沉香2兩,燻陸香1兩,麝香2分(研,湯成下),青木香2兩,雞舌香2兩。
外感穢惡毒氣,咽喉腫痛,結核,一切毒腫。諸惡氣,喉腫結核。惡核腫毒入腹。一切毒腫,疼痛不止。毒氣入腹,煩悶氣不通者。
熱渴昏冒,口燥咽乾,大便硬,小便澀者。皆莫與服之。
以水5升,煮取1升半,去滓,分3服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三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麝香(研)3分,青木香3分,雞舌香3分,藿香3分,燻陸香3分,當歸3分,黃芩3分,升麻3分,芒消3分,大黃5分。
毒腫瘰癧,諸卒屍注惡氣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6升,煮取2升,去滓,納消,分2服,相去如人行7-8裡再服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三引《崔氏方》。
木香2兩,丁香2兩,沉香2兩,乳香2兩,麝香2兩,升麻2兩,獨活2兩,連翹2兩,桑寄生2兩,木通2兩,大黃1兩。
婦人惡露頓絕或漸少,腰重痛,下注兩股,刺痛如錐刀刺,此留血於經絡,不即通之,痛處必作癰腫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