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滲溼湯

《證治寶鑑》卷十二: 茯苓滲溼湯

配方組成

茵陳7分,白茯苓6分,木豬苓5分,澤瀉5分,白朮5分,陳皮5分,蒼朮(米泔浸1宿,炒)5分,黃連5分,山梔(炒)4分,秦艽4分,防己4分,葛根4分。

功效主治

黃疸。嘔吐,寒熱,尿澀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煎7分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寶鑑》卷十二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三: 茯苓滲溼湯

配方組成

豬苓、澤瀉、蒼朮(米泔浸)、白茯苓、陳皮、枳實(麩炒)、黃連(炒)、黃芩、梔子、防己、茵陳、木通。

功效主治

溼熱發黃,汗黃尿赤,及寒熱嘔吐,而渴欲飲冷水,身目俱黃,小便不利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三。
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二: 茯苓滲溼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5分,澤瀉5分,茵陳6分,豬苓2錢,陳皮2分,黃連2分,梔子2分,防己2分,白朮2分,蒼朮2分,枳實2分。

功效主治

黃疸。寒熱嘔吐,渴欲飲冷,身體面目俱黃,小便不利,全不食,不得臥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作1服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空心、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二。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: 茯苓滲溼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、澤瀉、木通、防風、豬苓、銀花、連翹、蒼朮、黃柏、川芎。

功效主治

疹後因冷水沐浴,溼留面板,愈後發生痛癢毒瘡,常流溼水成片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

《醫學正傳》卷二引東垣方: 茯苓滲溼湯

配方組成

黃芩4分,黃連4分,梔子4分,防己4分,白朮4分,蒼朮4分,陳皮4分,青皮4分,枳實4分,赤茯苓5分,澤瀉5分,茵陳6分,豬苓(去黑皮)1錢。

功效主治

溼鬱成黃疸,寒熱嘔吐而渴,身體面目俱黃,小便不利,不思飲食,莫能安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切,作1服。

使用方法

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正傳》卷二引東垣方。

《杏苑》卷三: 茯苓滲溼湯

配方組成

黃芩2分,黃連1錢5分,梔子2錢,陳皮2分,枳實8分,青皮1分半,豬苓1錢,赤茯苓8分,澤瀉1錢,茵陳2錢。

功效主治

溼熱內鬱,致成黃疸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水2鍾,煎1鍾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杏苑》卷三。

《景嶽全書》卷五十七引《活人書》: 茯苓滲溼湯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5分,澤瀉5分,茵陳5分,青皮5分,陳皮5分,防己5分,梔子8分,黃芩8分,黃連7分,枳實7分,蒼朮1錢,白朮1錢。

功效主治

黃疸溼熱,嘔吐而渴,身目俱黃,小便不利,食少而熱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景嶽全書》卷五十七引《活人書》。

《慈幼心傳》卷下: 茯苓滲溼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蒼朮、厚朴、陳橘皮、甘草、黃連、山梔仁、茵陳、山楂、麥芽、枳殼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食疸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慈幼心傳》卷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