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積丸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五: 五積丸

配方組成

沉香半兩,木香半兩,當歸(洗,焙)半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半兩,青橘皮(去白)半兩,丁香1分,大黃半兩(酒浸,溼紙裹炮),縮砂仁1兩,半夏半兩(湯洗7次後,以生薑制曲),陳橘皮(去白)半兩,京三稜半兩(炮),蓬莪術半兩(炮),檳榔1分(銼),膽礬半兩(別研),細松煙墨半兩(燒留性)。

功效主治

五種膈氣,中脘痞悶,噎塞不通,飲食減少:積聚癖塊,心腹作痛,一切沉積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膽礬外,併為細末,用肥棗50枚(去皮核),入米醋2升,煮棗令爛,次下膽礬末,煮少時,與前藥同和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加至20丸,食後臨睡用橘皮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二: 五積丸

配方組成

縮砂仁5錢,木香2錢,丁香2錢,肉豆蔻3個(面煨),大麴餅(生)3錢,三稜(煨)3錢,莪茂(煨)3錢,白茯苓(去皮)3錢,膩粉2錢(炒),人參(去蘆頭)3錢,白朮3錢,代赭石(火燒醋淬)3錢,白姜(炮)2錢,麥芽3分(生),百草霜1錢(炒),巴豆3錢(去殼,紙捶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食積,乳積,積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巴豆、百草霜另研外,餘味各製為細末,再入巴豆、百草霜拌勻,搗飯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空心白湯吞下,五更服。如取積未動,早晨再1服,乳飯放遲,溫食,免藥食相忤,吐逆噁心。如止痢,食白粥即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: 五積丸

配方組成

酸石榴2枚,巴豆(和皮捶碎)半兩,甘遂半兩,大戟半兩,芫花半兩,京三稜1兩,大黃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)1兩,五靈脂1兩,豉1兩,甜葶藶1兩,烏梅(和核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五積氣,心腹脹悶,噫氣吞酸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,用水1升,煮令水盡,炒過勿太焦,搗為細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食後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。

《雞峰》卷二十: 五積丸

配方組成

面5兩,大棗7個,巴豆31個。

功效主治

宿食不消,吞酸噫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將白麵、米湯調硬軟得所,裹棗、巴豆候幹,用炭火燒存性,取出放冷,為細末,水糊為丸,如黃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丸,食後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二十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一: 五積丸

配方組成

南星、川鬱金、巴豆(去油)、肉桂(去皮)、殭蠶、使君子(為末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勞諸積。

炮製方法

麵糊為丸,如粟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空心蘿蔔子煎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八: 五積丸

配方組成

巴豆(面援燒,去殼取肉)1兩,黃柏末5錢,使君子肉5錢,蛤粉5錢,苦楝根末5錢,雷丸5錢。

功效主治

積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和勻,滴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煎使君子肉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八。

《丹溪心法》卷五: 五積丸

配方組成

醜頭末1兩,黃連半兩,陳皮1兩,青皮半兩,山楂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般疳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炒焦黑色,為末。每用巴豆霜半錢,前藥末半錢,宿蒸餅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小兒2歲10丸,五更薑湯送下。至天明大便洩為度,溫粥補之。未利,再服3-5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心法》卷五。

《脈因證治》卷下: 五積丸

配方組成

黃連(肝腎積5錢,心肺積1兩半,脾積7錢),厚朴(肝心脾積5錢,肺胃積8錢),巴豆霜5分,川烏(肝肺積1錢,心腎脾積5錢),乾薑(心肝積5分,腎積1錢5分),茯苓1錢5分,人參(肝肺腎積2錢,心積5錢)。

功效主治

積塊。

炮製方法

另研巴豆,旋入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微溏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脈因證治》卷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九: 五積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3錢,黃柏3錢,檳榔7枚,山豆1兩半(去皮),蛤粉3錢,雷丸3錢。

功效主治

積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九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一三引《經驗秘方》: 五積丸

配方組成

硇砂3錢,乾漆(炒)3錢,大戟(面煮)3錢,甘遂3錢,五靈脂3錢,廣術(炮)5錢,玄胡5錢,丁香5錢,大椒5錢,枳殼(麩炒)5錢,沉香5錢,白朮5錢,青皮(去白)5錢,陳皮(去白)5錢,檳榔5錢,木香5錢,乾薑(炮)5錢,鱉甲(炙)5錢,當歸5錢,芍藥5錢,木通5錢,澤瀉5錢,茴香(鹽炒)5錢,半夏(湯浸7次)5錢,官桂5錢,厚朴(姜制)5錢,茯苓5錢,白豆蔻5錢,藿香5錢,肉豆蔻(煨)5錢,縮砂仁5錢,巴豆(去油)5錢,沒藥2錢,乳香2錢,血竭2錢,麝香2錢,大黃2兩,牽牛2兩,麥櫱(炒)3兩,神曲(燒)3兩,京三稜(炮)5兩,青礞石(坩鍋中燒)半兩,牛膝(酒浸)半兩,商陸(泔浸)半兩,芫花(醋浸,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積聚塊硬,臍腹疼痛,兩脅脹滿,不思飲食;及寒氣、怒恚氣、憂喜氣,內結如杯,嘔吐痰水,四肢羸弱,三焦不和,中脘痞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-10丸,食後、臨臥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一三引《經驗秘方》。

《醫統》卷三十三: 五積丸

配方組成

大肥皂角(炙,去皮弦。灰火煨,勿令煙出)。

功效主治

積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每兩入巴霜1錢,研勻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丸,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三十三。

《增補內經拾遺》卷三: 五積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茯苓、厚朴、黃連、川烏、巴豆。

功效主治

五臟之積。肝積肥氣,心積伏梁,脾積痞氣,肺積息賁,腎積奔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增補內經拾遺》卷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