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、當歸身、香白芷、厚朴、防風、黃耆、川芎、生甘草、官桂、黃芩、白朮。
腋疽。
水煎服。
《醫部全錄》卷一七一。
當歸1錢,芍藥1錢,白芷1錢,川芎1錢,羌活1錢,桔梗1錢,川山甲(焙)1錢,皂角刺(燒存性)1錢,連翹1錢2分,人參7分,官桂7分,黃連5分,甘草5分。
腫毒。
水煎,食遠服。
《醫林繩墨大全》卷九。
人參1錢,當歸身1錢5分,蜜炙黃耆1錢5分,酒炒白芍6分,大川芎6分,官桂5分,炙甘草5分,山楂肉5分,廣木香3分,防風3分,白芷3分,厚朴3分。
痘色淡白,瘡不尖圓,根無紅暈,氣虛而血縮不成膿者灰陷白陷。
脾胃弱,大便滑洩者,人乳性涼忌用。
加生薑1片,龍眼肉3枚同煎,入好酒和服。或用人乳和藥服,於灌膿有利。
《活幼心法》卷三。
羌活1錢5分,獨活1錢5分,藁本1錢5分,防風(身、梢)5分,歸梢5分,歸身4錢,翹3錢,芩(酒炒)1錢半(生用5分),耆1錢半(生用5分),參1錢半(生用5分),甘草1錢半(生用5分),陳皮5分,蘇木5分,五味5分,糵(酒炒)1錢5分,知母(酒炒)1錢5分,生地(酒制)1錢5分,連(酒制)1錢5分,漢防己(酒制)5分,桔梗5分,梔2錢,豬苓(去皮)2錢,麥冬(去心)2錢,大黃(酒制)3錢。
癰疽。
作2服煎。
《脈因證治》卷三。
黨參1錢5分,銀花1錢5分,甘草5分,當歸1錢,連翹1錢(去心),赤芍1錢,花粉1錢,蔞仁1錢,桔梗1錢,白朮1錢,陳皮7分,防風7分,川芎7分,青皮7分,厚朴7分,荊芥7分,黃耆1錢5分。
乳蛾,喉癰,舌癰。
加燈心20寸,水2鍾,煎7分,徐徐嚥下。
《喉科紫珍集》捲上。
金銀花1錢,人參1錢,黃耆1錢,當歸1錢,赤芍1錢,川芎1錢,花粉1錢,白芷1錢,桂皮1錢,桔梗1錢,防風1錢,甘草1錢。
肩臑肘臂腕手瘡。
水煎,入酒半盞服,日3帖。服後瘡口有黑血出,或遍身汗出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六。
人參、黃耆(制)、甘草(炙)、官桂、當歸、白芍藥(炒)、川芎、白芷、南山楂、厚朴(姜炒)、木香、防風。
痘疹見點,無熱,虛而兼寒。
引加生薑,水煎服。
《金鑑》卷五十六。
人參、黃耆(生)、防風、厚朴、當歸、官白芷、川芎、桔梗、白芍、甘草(一方有金銀花)。
癰毒內虛,毒不起化,或腐潰不能收斂,及惡寒發熱。
酒、水各半煎服。陰疽酌用。
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五。
黃耆、白芷、厚朴(姜制)、甘草、茯苓、連翹、人參、當歸、芍藥、佳木香(減半)、川芎、防風、金銀花各等分。
一切癰疽毒瘡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熱酒調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七七引《經驗秘方》。
玄參、人參、桔梗、青皮、陳皮、連翹、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赤芍、蔞仁、花粉、銀花、川樸、防風。
牙疔。牙根末痛連腮顎,破則流血,發熱惡寒,頭痛身強者。
加燈心,水煎,食後服。
《喉科枕秘》。
黃耆2錢(蜜炙),人參2錢,當歸(酒洗)2錢,川芎1錢,防風1錢,桔梗1錢,白芷1錢,厚朴1錢(薑汁炒),薄荷1錢,甘草(生用)1錢。
癰疽瘡癤,未成者速敗,已成者速潰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黃酒調下;不飲酒,木香湯調下亦可;或都作1劑,用酒煎尤佳。
《回春》卷八。
人參1錢,官桂1錢,甘草1錢,川芎1錢,白芷1錢,芍藥1錢,木香5錢,沒藥5錢,乳香5錢,連翹1錢半,防風1錢半,厚朴1錢半,當歸8分。
一切腫毒。
加生薑5片,水煎,臨服和酒1杯。
《外科集腋》卷五。
黃耆(鹽炒)、人參、當歸、川芎、炒芍、白芷、防風、銀花、厚朴、瓜蔞、官桂、桔梗、甘草節、甜酒。
瘡證愈後復起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