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茯苓散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2兩,人參3兩半(去蘆頭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桂心1兩,遠志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上焦虛寒,精神不守,洩下便利,語聲不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檳榔1兩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桂心1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白茯苓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裡虛,心下悸,腹中氣不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五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人參(去蘆頭),白朮3分,五味子3分,草豆蔻半兩(去皮),半夏3分(湯洗7遍,去滑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氣虛弱,胸中滿悶,氣促,嘔吐不能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1兩,黃耆1兩(銼),半夏3分(湯洗7遍,去滑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人參1兩(去蘆頭),桂心1兩,白芍藥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焙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熟乾地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不足,小腹裡急,四肢少力疼痛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四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1兩,遠志3分(去心),甘草2分(炙微赤,銼),桂心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白芍藥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熟乾地黃1兩,鐵粉2兩,黃耆3分(銼),麥門冬3分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心臟風虛,驚悸好忘,恍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1兩,鱉甲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1兩,黃芩1兩,萆薢(銼)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酸棗仁(微炒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生乾地黃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黃耆(銼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白芍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煩熱,不得睡臥,四肢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秫米100粒,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四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桂心3分,遠志半兩(去心),桔梗3分(去蘆頭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訶黎勒3分(煨,用皮),白朮半兩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,微炒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心氣虛寒,心膈脹滿,悲思憂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1兩,烏梅肉1分(微炒),幹木瓜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霍亂,渴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令溫,時時與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1兩,遠志3分(去心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石膏1兩,黃芩半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桂心半兩,熟乾地黃1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心虛驚悸,或時妄語,四肢煩熱,肢體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2個,煎至6分,去滓,下飴糖1分,攪令勻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八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柴胡半兩(去苗),草豆蔻1分(去皮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令微黃),厚朴半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後,脾胃氣虛,冷痰滯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2個,煎至5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1兩,白朮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耆1兩(銼),人參3兩(去蘆頭)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熟乾地黃1兩,當歸3分,白芍藥3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寒熱,心煩體痛,吃食減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莧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豉30粒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二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1兩,大棗10枚(去核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心煩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。

使用方法

分為5服,每服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溫溫頻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3分,麥門冬3分(去心,焙),草豆蔻(去皮)半兩,藿香半兩,當歸(銼,微炒)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高良薑(銼)半兩,芎藭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霍亂吐瀉,心神煩悶,腹內(疒丂)痛,四肢不和,或時燥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白朮3分,白芍藥3分,麻黃根1兩,五味子半兩,牡蠣1兩(燒為粉)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焙乾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脈微細,汗出不止,漸覺虛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: 白茯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黃耆(銼)1兩,訶黎勒皮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3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3分,紫菀(去苗土)3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咳嗽,心胸壅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