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歸半兩,香白芷半兩,赤芍藥半兩,木鱉半兩,江子20粒,蓖麻20粒,草烏1兩,黃耆1兩。
諸般癤毒,惡瘡。
上用桃枝7段,柳枝7段,長2寸,麻油100文,重煎眾藥焦黑色,滴水為珠,去眾藥,旋下黃丹,春用丹3兩半,夏用丹4兩,秋用丹3兩半,冬用丹3兩,隨時加減,下丹時不住手攪,卻於鐵器上試軟硬了,入乳香少許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四。
乳香5分,沉香1錢。
內釣似癇,此肝病受寒氣所致。腹痛多啼,唇黑囊腫,傴僂反張,眼內有紅筋斑黑。
上為極細末,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丸,用石菖蒲、鉤藤煎湯送下。
《育嬰秘訣》卷二。
乳香1兩(研),膩粉半兩,松脂半兩,密陀僧半兩(研),生地黃汁半合。
諸瘡癰癤。
上藥拌勻,用好油1兩、黃蠟2兩,煉熟,下諸藥熬成膏,入麝香1錢,取出陰1宿。
每用看瘡癤大小攤膏藥貼之,每日1-2次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六引張渙方。
青娘子1對,紅娘子1對(去頭翅),蓖麻15粒(去殼),當歸不拘,白芷不拘,山梔1枚,乳香半斤,松香半斤,香油4兩。
打撲閃肭,傷損,及疰氣痛。
上除松香外,將6味銼,入香油內煎,以柳枝攪,候蓖麻熟,濾去滓,卻將松、乳熔開,次傾入煎藥油,桃柳枝攪勻,候油滴水不散,牽拽不斷,瓷罐收。
熱貼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五。
川烏(生,去皮臍,切)半兩,乳香(研粗)半兩,沒藥(研粗)半兩,太平州白芷半兩,赤芍藥(切)半兩,當歸(洗,切)半兩,綿黃耆(切)半兩,白及(切)1分,桑白皮(切)半兩,白蘞(切)1分,桂(切)1分,血竭(研)1分,防風(切)1分,巴豆21枚(去殼皮),連須蔥7條,桃枝10條(長4寸),柳枝10條(長4寸,切)。
一切癰疽惡瘡,結毒赤腫,疼痛呻吟不忍聞;或惡瘡久而未愈者。
上用麻油1斤,浸藥3宿,慢火熬,直令白芷焦赤色為度,以綿濾過,入黃蠟2兩,漸漸再熬片時,下黃丹3兩,攪令勻,再熬候滴入水中成珠子為度,收入淨瓷罐中密封。
用如常法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四。
黃蠟1兩半,定粉2兩半,乳香1兩,小油4兩。
發背,癰疽,腫毒,一切瘡癤。
上用瓷碗盛油、蠟,放湯鍋熬,消盡蠟,入乳香、定粉,用柳枝攪沫散,放冷水內去火毒。
忌鐵器。
量瘡攤帛紙隨用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三。
乳香1塊,硼砂1塊(各皂子大),輕粉(炒)1錢,杏仁20個(生,去皮,口中細嚼)。
目赤腫痛,翳膜遮障,時多熱淚。
上藥入口中細嚼後,滿口生津,吐於瓷盞內,坐灰火中,熬令四邊沸,用熟絹濾於別盞中,入生龍腦1皂子大許(細研),再濾過於小瓷瓶,熱用。
頻以銀、銅箸點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四。
吳茱萸、白及、白蘞、黃連、黃柏、當歸各等分。
痔瘡。
上為末,用香油4兩,入柳枝3尺4寸同煎,以柳枝黑為度,入前藥末同煎紫色,用絹濾去滓,再熬數沸,次入黃丹、乳香1-2錢熬成膏,以瓦瓶貯之。
每用少許貼瘡上。凡下痔,先服通血積藥,1日2次,方用換痔藥。
《急救仙方》卷四。
乳香(研)5錢,珠子瀝青5錢,黃蠟5錢,白膠香2兩,杏仁油1斤。
一切惡瘡打撲,走注疼痛。
上將瀝青於木炭火上先溶開,下白膠香。黃蠟化開,入油攪勻,以綿濾去滓,於井花水中持拔白色如銀,再溶,入乳香在內拔白色,收瓷盒內。
依常法攤用之。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。
南乳香1兩,沒藥半兩,松脂5兩,天台烏藥1兩,木鱉子3錢(用仁,去皮2錢),當歸3錢,赤芍藥3錢,小油2兩,血竭3錢。
諸瘡腫硬疼痛,及膿潰肌肉腐爛;兼治腐肉不退。
上藥除乳香、沒藥、松脂、血竭等4味外,用前項小油浸烏藥等4味計5日,慢火同煎數十沸,濾去滓,澄清1宿,入南乳香等,用柳木篦子不住手攪成膏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乳香1錢,雄黃1錢,細辛(淨)1錢,皂角(炙,存性)1錢,莽草半兩,麝香半兩。
蟲蚛,牙齒疼痛。
上為細末,熔黃蠟和成錠子。
看蟲竅大小,食後或臨臥塞在竅內,用少許綿子填蓋之。有津即吐,誤咽不妨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。
木鱉子(去殼,細銼)1兩,當歸1兩,柳枝2尺8寸(銼),乳香半兩,沒藥半兩,白膠香(明淨者)4兩(共研細)。
癰疽。
上藥以麻油4兩,將前3味慢火煎令黑色,次用研藥入油煎化,綿濾去滓,煉藥鐵銚令極淨,再傾藥油在內,候溫入黃丹1兩半,以兩柳枝攪令得所,再上火煎,不住手攪,候油沸起住攪,直待注在水中成珠不散為度。秋、冬欲軟,春、夏欲堅,傾在水盆中出火毒,搜成劑收之。
遇用貼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七五引《濟生》。
光明白礬(枯過)、滴乳香各等分。
蚛牙痛。
上為細末,溶蠟量多少和成膏,旋丸。
看蚛牙孔子大小填之。其痛立止。
《百一》卷八。
沒藥1分(細研),通明乳香1分(水浸,乳缽細研),真麝香半錢(別研),膩粉1分,黃蠟2錢,蓖麻子1兩。
諸惡瘡,丹腫。癰疽。
上為極細末,為膏。
用無灰薄紙攤藥貼上,留眼子出膿,每日換藥3-4次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三。
乳香7錢,沒藥7錢,白芷5錢,當歸5錢,羌活5錢,獨活5錢,川牛膝5錢,川芎5錢,自然銅5錢,石膏5錢,劉寄奴5錢,黑牽牛5錢,黃柏皮5錢,破故紙5錢,白膠香5錢,生地黃5錢,熟地黃5錢,赤芍藥5錢,白芍藥5錢,黃丹5錢,紫金皮5錢,黃蠟1兩。
老金瘡、杖瘡。
上為末,用真清油4兩煎沸,卻入藥同煎,留膠香、黃蠟、黃丹末入,用柳枝不住手攪,試將欲成膏,卻入3味,更試成膏,生布濾淨,用瓦器盛水,傾在水中,用篦攤開。
貼敷瘡口。久留可再用瓦下盛,須封裹。孔深者,拍成膏條,穿入孔中,不問淺深,放瘡上作熱,加輕粉、梅花腦子、樸消入膏內。外貼。
《得效》卷十八。
明瀝青1兩,黃蠟1兩,芝麻油4兩,黃丹(另研)1兩,枯白礬1兩(研),乳香半兩(另研),沒藥2錢半(研),輕粉2錢。
小兒煉銀瘡,水浸沏,或遍身瘡痂癬癢。
上將前3味煉開,綿濾去滓,加入後5味,抬於地下,不住手攪,令成膏子,如硬再入小油少許,熔開,熬5-7沸。
搽於煉銀瘡癬上,每日2-3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八。
硃砂半兩,鉛白霜半兩,天竺黃半兩,葛粉半兩,人參半兩,茯苓半兩,天麻3錢,甘草3錢(炙),白附子1分,乳香2錢,牛黃半錢,腦麝半錢。
小兒夾驚傷寒,壯熱涎鳴,風熱壅盛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丸,薄荷湯化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四引丁時發方。
乳香末1兩,食鹽末1兩半,松脂1兩半,杏仁(湯浸,去皮尖,研)1兩半,生地黃汁3合,白羊腎脂半斤,蠟3兩。
諸冷瘡久不愈。
上藥先熬脂令沸,下杏仁、生地黃汁、蠟,煎候蠟溶盡,入香、鹽、松脂煎,以柳篦攪令勻,稀稠得所,瓷盒盛。
外敷瘡上,每日2-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三。
乳香半兩,膩粉1合,油1兩,黃蠟半兩,松脂1分,密陀僧1分(細研)。
小兒軟癤。
上藥先取油煎蠟、松脂、乳香,烊後,下粉、密陀僧,調和成膏。
看癤大小,攤膏於帛上貼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甘草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(宣州者),黃柏(去粗皮)3分。
暴赤眼。
上為粗末,以水2盞,煎至7分,綿濾去滓,後入膩粉少許、黃明乳香皂子大2塊,研勻。
點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四。
清油1斤,皂莢5握(去皮,銼),蔥白5握(銼),鉛丹6兩,糰粉6兩,松脂4兩,乳香1兩,當歸1兩,桂心1錢。
一切癰腫瘡癤。
上藥先將清油於銚子內慢火煎熱,人皂莢、蔥白、桂心,煎令黃赤色,濾去滓後,下松脂、乳香,沸下粉、鉛丹、當歸,同熬成膏,滴在水碗中成珠子,於瓷盆內盛。
用時攤故帛上外貼,每日早、晚換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。
乾死鼠1個(中形者),大黃1兩,杏仁半兩(去皮尖),雞子黃1兩,亂髮(如雞子)1團,鉛丹6兩,蠟1兩,水銀半兩,油1斤,乳香半兩。
一切癰腫潰後,肌肉不生。
上藥先熬油令沸,下亂髮並鼠、大黃,煎候鼠焦色,綿布絞主滓,再下鉛丹、蠟、杏仁煎,以柳篦攪令黑色,即下雞子黃、水銀、乳香等攪令勻,滴水中成珠得所,以瓷盒盛。
用時以故帛攤貼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。
乳香2兩,附子(生用)5兩,烏頭(生用)2兩,木鱉子(去殼)2兩,當歸1兩,秦艽1兩,紫草(去苗)3兩,蘇枋木(銼)5兩,頭髮灰1兩,清油20兩(各細銼,入油慢火熬,候諸藥焦黑色大度,去滓,入後藥),楓香脂5兩,松脂2兩(2味同研),黃蠟5兩,鉛丹2兩,沒藥1兩半(研)。
癰疽發背,及一切瘡腫。
上藥先煎前9昧,候色黑去滓,次下楓香等5味,依次等逐味下,用慢火熬,用柳木篦不住手攪,侯熬成膏,滴水中成珠為度。
攤紙花子上,看瘡大小用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
油2斤,桑枝4兩,槐枝4兩(慢火煎令黃熟,去桑、槐技,後下諸藥),蜥蜴3條,當歸3分,芎3分,白芷3分,細辛(去苗葉)3分,烏蛇肉3分,鬱金香半兩,木香半兩,沉香半兩,桂(去粗皮)1兩半,藁本(去苗土)1兩(以上11味銼碎,入前油內煎令焦黃,漉出澄濾,取清油20兩,入鍋中徐徐火煎,次下後藥末),鉛丹8兩,蠟6兩,雄黃(別研)2兩,乳香(研末)1兩,沒藥(研末)1兩,麒麟竭(研末)1兩,麝香(研)1分,水銀粉半兩。
發背,癰疽,瘡瘻。
上藥次第煎熬,用文武火再煎前項膏,先下鉛丹、蠟,不住手攪,次下諸藥末,候成膏,入盒內盛,封閉,於井底出火毒7日。
用時攤帛上貼,3日1換。次服連翹湯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一。
乳香半兩,黃丹3兩,麻油半斤,麝香1錢(細研),桂心2錢,膩粉3錢,附子3分(生,去皮臍),當歸半兩。
癰疽發背,日夜疼痛。
上為細散,取銚子於慢火上炒黃丹令赤,入油同煎,時時滴在水碗內,凝結如珠子,便下諸藥末,攪煎成膏,於瓷盒內盛。
以故帛上塗貼,每日早晚換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三。
乳香1分(細研),膩粉1分,硫黃1分(細研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,研),吳茱萸半兩(搗末),地龍糞半兩(細研),巴豆半兩(去皮心)。
風癬,面板瘙癢。
上藥先以豬脂1斤,煎巴豆十餘沸,去巴豆,納諸藥末和攪令勻,更煎十沸以上傾於瓷器內。
候冷塗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乳香1兩,青薄荷葉4兩。
發背,初覺小,後5-7日赤熱腫高。
上為末。
厚罨患處,上以青生絹剪靨蓋之,覺幹再以新水潤之,常令溼潤,3-5度其熱毒自然消散。
《鬼遺·附錄》。
乳香3兩,沒藥2兩(2味銼如皂子大,用生絹袋盛,納黃米內,蒸如膠,候冷另研),銅錢49文(火煅醋淬7次,搗末),密陀僧半兩,雄黃半兩,甜瓜子1分,當歸(切,焙)1分,骨碎補1分,虎骨(酥炙)1分,黑狗頭骨1分,牛骨1分,人骨1分,木鱉子1分,麒麟竭1分。
腕傷折。
上為末,攪勻,入絹袋子內蒸如餳,以瓷器盛。
如有傷折者,旋取丸如碗豆大,每服20丸,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五。
乳香1兩,松香1兩,楓香1兩,五倍子1兩,狗骨(煅)1兩,鍋底墨5兩,小麥面5兩。
打撲傷損。
上為末。
不可敷破處,若破爛者,只用風尾草為末摻之。
用好酒調為糊樣,熱敷痛處。
《準繩·瘍醫》卷六。
乳吞5錢,沒藥5錢。
產後腰痛、脅痛,不可忍者。皆有敗血流入二經,以致作痛。
上為細末,酒1杯,醋1杯,熬膏。
布攤貼。
《胎產指南》卷七。
吳茱萸2錢,白及2錢,白蘞2錢,黃連2錢,黃柏2錢,當歸2錢,黃丹2錢,乳香1錢,輕粉3分,冰片少許,香油4兩。
痔漏。
上用柳枝煎枯入藥,煎枯濾淨,再數沸,入黃丹、乳香、輕粉攪勻,次入冰片,用瓷罐收貯。
用薄油紙攤貼,甘草煎洗淨,先洗次貼。
《洞天奧旨》卷十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