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茱萸1兩,石茱萸1兩,吳茱萸1兩,金鈴子(取肉並皮)1兩,青皮(去瓤)1兩,舶上茴香1兩,馬藺花1兩。
小腸氣痛。
上藥逐味於銀銚內炒令香,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劑作服30-50丸,鹽、酒送下。年久不愈,5-7服,可除根。
《中藏經·附錄》。
山茱萸、吳茱萸(湯洗7次)、食茱萸、青橘皮(去白)、茴香(微炒)、肉桂(去粗皮)、金鈴子(去核,炒)、陳橘皮(去白)、木香各等分。
膀胱疝氣,時發疼痛,久而不除,漸至堅大。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
每服30丸,食前用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吳茱萸(水泡7次)1兩,家茱萸(陳者,加溫水洗去塵垢)1兩,山茱萸(去核)1兩,白蒺藜(炒,去刺)8錢,海藻8錢(洗去鹽)小茴香7錢(炒,入鹽少許),延胡索7錢5分,牙桔梗8錢5分,白茯苓7錢5分,川楝子(去核)兩半,五味子7錢5分,花青皮(去瓤)7錢5分。
婦人茄病。
上為極細末,用真正頭酒調,早米粉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空心用白湯加酒化下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七。
山茱萸2兩,吳茱萸2兩,食茱萸2兩,黑牽牛(炒熟),川楝子1兩(用斑蝥14個,去翅嘴,同炒赤色,去斑蝥),破故紙1兩7錢(炒香熟),青皮3兩,青鹽3兩,茴香3兩(微炒)。
小腸氣,外腎腫疼;腎癰。
上為細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先吃炒桃仁15個,後服上方,每服30-50丸,空心、食前以溫酒或鹽湯送下;炒茴香酒送下亦得。
《百一》卷十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