荊芥、藿香、臭椿皮各等分。
產後子宮不收。
上(口父)咀。煎湯燻洗。
《杏苑》卷八。
生地黃7兩半,阿膠(炙令燥)3分,白蘞8兩。
吐血及大小便血。
上藥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每服7錢匕,水2盞,煎至8分,去滓,空腹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八。
桂2分,白朮2分,枳實半分。
妊娠心痛,及心中痞,諸逆懸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雞峰》卷十七。
桃枝(細切)5鬥,柳葉(細切)5鬥,酢漿水1鬥。
天行病1-2日,覺身體壯熱,頭痛,骨肉痠楚,背脊強,口鼻幹,手足微冷,小便黃赤。
上藥先以水1石煮桃、柳枝葉2物,取7鬥汁,去滓,內酢漿水攪,帶熱以浴。浴訖,拭身體令幹,以粉摩之。勿觸風。再於密處刺頭、眼後兩邊及舌下,血斷,以鹽末壓刺處,則入被臥。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許仁則方》。
桑皮(蜜炙)、百部根、馬兜鈴各等分。
大人、小兒久嗽。
水煎服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七。
牡蠣、大黃、山梔子各等分。
便癰。
上為末。
水酒1大盞,煎至7分,露1宿,燉溫,空心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六。
薄荷1握(銼),人參半兩(銼),生薑(切)1分。
傷寒3-4日,服撩膈湯吐後,頭痛,壯熱未退者。
用水1大盞,煎至半盞,去滓,空心溫服,晚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一。
茵陳蒿3錢,梔子2錢,黃連2錢。
黃疸,大便自利而黃。
水2鍾,煎8分,溫服。
《良朋彙集》卷二。
山梔子仁21枚,鱉甲(去裙襴,醋炙)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。
傷寒溫病癒後,或食肉,或沐浴,或嗔怒動作,勞復。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豉100粒,同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人參1兩,茯苓1兩,白朮2兩。
月經不行,四肢虛腫。
上(口父)咀。水1盞半,加棗肉1個煎、食前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