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附2錢,麥芽1錢,丁香皮3錢半,砂仁2錢半,藿香2錢半,官桂2錢半,甘草2錢半,陳皮2錢半,甘松6分半,烏藥6分半。
傷寒物,內寒,脾胃虛冷,胸膈噎塞,漸成膈氣,及脾洩瀉利,反胃嘔吐。
忌生冷、油膩。
蜜為丸服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九。
香附3兩,麥芽2兩,砂仁1兩,甘松1兩,甘草2兩5錢,陳皮2兩5錢,丁香1兩,檀香2兩,官桂2兩5錢,烏藥2兩,藿香3兩,木香2兩。
胃痛。
上藥為末,水疊為丸,如彈子大,降香1兩研末為衣。
每服1丸。
《青囊秘傳》。
甘草(銼碎,炒)1兩,甘松(去上,揀淨)1兩,縮砂仁1兩,丁香皮1兩,薑黃1兩,益智1兩,香附子(擦去毛,淨)2兩。
翻胃,嘔逆。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小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至30丸,細嚼,白湯送下。
《百一》卷二引徐家方。
木香1錢5分,丁香1錢5分,八角茴香(炒)1錢5分,枳殼1錢,三稜1錢,青皮1錢,蓬莪術1錢(細切,用巴豆七粒,去殼同炒赤色,不用巴豆)。
小兒因傷積,結成癖塊,其症如腸澼之疾,便利無度,滑不成糞,似痢非痢。
上為細末,煮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每用30丸,空心米飲下。
《嬰童百問》卷五。
青皮(浸,去瓤,1半生,1半炒)1兩,肉豆蔻半兩(面裹煨,令香熟),牽牛1兩(炒)。
小兒吐瀉,不近乳,心腹脹滿,小便不利。
上為末,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生薑米飲下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引張渙方。
木香3錢,丁皮3錢,檀香3錢,甘松3錢,丁香3錢,陳皮(去白)5錢,縮砂仁5錢,三稜5錢,莪術5錢(醋煮),白豆蔻3錢,香附子(炒去毛)2兩,益智仁3錢。
上為末,糊為丸。
生薑湯吞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三。
白豆蔻仁1兩,丁香1兩,藿香1兩,零陵香1兩,青木香1兩,白芷1兩,桂心1兩,香附子2兩,甘松香半兩,當歸半兩,檳榔2枚,沉香1兩。
口及身臭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大豆大。
慎五辛。
常含1丸,咽汁,日3夜1;亦可常含咽汁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八。
丁香1兩,檀香1兩,益智仁1兩,甘草1兩,木香1兩半,蓬莪術1兩半,香附子1兩半。
上用甘草膏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每服2-3粒,薑湯嚼下;治一切結實,衝胸膈惡氣,用水、薑汁煎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八。
零陵香(去梗)1兩,甘松香(去土)1兩,藿香(去梗)1兩半,木香1兩半,丁香皮(銼)半兩,沉香半兩,麝香(研)1分,紅豆蔻(去皮)1分,草豆蔻(去皮)1分,畢澄茄1分,山芋2兩,檳榔(煨)2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熟)1兩,白朮1兩,半夏(湯洗七遍,去滑)1兩,人參1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白豆蔻(去皮)1兩,蒟醬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)3分,甘草(炙)1兩半。
虛勞。脾胃虛冷,寒痰嘔吐,心腹脹滿痛,水谷不消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悟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丁香2分,官桂1分,青皮半兩,巴豆20粒(去皮膜,以紙壓出油用),縮砂半兩(去皮),木香1分,檳榔3枚。
心胸冷氣,攻刺疼痛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0丸至15丸,薑湯、茶、酒任下。
《博濟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