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茹散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竹茹散

配方組成

竹茹1兩,犀角屑3分,生乾地黃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伏龍肝1兩,川樸消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陰陽易,頭痛,鼻衄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溫頻服,不拘時候。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: 竹茹散

配方組成

甜竹茹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芎1兩,黃芩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動不安,手足煩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大盞,煎至7分,去滓,分2次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竹茹散

配方組成

苦竹茹半兩,伏龍肝1兩,石膏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黃芩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寒鼻衄,煩熱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竹茹散

配方組成

竹茹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葛根1兩(銼),人參1兩(去蘆頭),蘆根1兩(銼),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四日,頭痛胸滿,食即嘔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粳米100粒,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: 竹茹散

配方組成

竹茹1團如雞子大,白芍藥半兩,當歸半兩,茜根2兩,羚羊角屑1兩半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生乾地黃半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鹿角膠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嘔血久不愈,心神煩悶,臟腑勞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三: 竹茹散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3分,青竹茹1兩,黃芩3分,山梔子仁3分,紫蘇葉3分,黑參3分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,麩炒微黃色),木通3分,赤茯苓(去皮)3分,樸消1兩(別研),甘草半兩(炙赤),大黃1兩(銼,炒)。

功效主治

大腸實熱,心神煩躁,口內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,入生地黃汁1合,再煎1兩沸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六: 竹茹散

配方組成

竹茹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白茯苓1兩,梔子61兩,黃芩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石膏2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3-4月,胎動不安,手足煩熱,面色萎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: 竹茹散

配方組成

竹茹半兩,人參半兩,白茯苓半兩(去黑皮),黃耆半兩(銼),當歸半兩(切,焙),生乾地黃(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煩悶氣短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: 竹茹散

配方組成

青竹茹1兩,白芍藥1兩,芎1兩,桂心1兩,生乾地黃3兩,當歸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內損或勞傷所致吐血、衄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六: 竹茹散

配方組成

菊花3錢,黃芩1錢,人參1錢,大黃半兩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後天柱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竹葉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竹茹散

配方組成

竹茹半兩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蘆根半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煩熱乾嘔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: 竹茹散

配方組成

苦竹茹1兩,生乾地黃1兩,茜根半兩,百合半合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黃耆1兩半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肺癰煩悶,咳嗽膿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