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聖丸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: 七聖丸

配方組成

原蠶蛾(炒)半兩,牛膝(酒浸一宿,焙,銼)半兩,龍骨半兩,白石脂半兩,桑螵蛸(炒)半兩,肉蓯蓉(酒浸一宿,切,焙)1分,山芋1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下元虛冷,小便白濁,精滑不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,食前溫酒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: 七聖丸

配方組成

烏蛇(酒浸軟,去皮骨,只取肉用)1分,蠍梢1分,白殭蠶(炒,去絲嘴)1分,青黛1分,白附子1分,蜣螂5個(去頭、翅、足,炙令焦),蟾酥2皂子大。

功效主治

陰癇,體虛羸瘦多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如遇病者,先以半丸,湯泡薄荷水化開,灌兒鼻中;如得嚏則可醫,以金銀湯化下1丸,1日2-3次,不拘時候;若灌藥不嚏,難治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: 七聖丸

配方組成

威靈仙(去土)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烏藥(銼)1兩,茴香子(炒)1兩,蜀椒(去子併合口者,炒)1兩,地龍(去土,炒)1兩,赤小豆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風攻注,腰腳熱痛,或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鹽湯或鹽酒下,日晚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二。

《醫方大成》卷十引湯氏方: 七聖丸

配方組成

芫花(先用醋浸1宿,炒,漸入三稜、莪術,同炒令赤色,入陳皮、川楝同炒令焦,取出用)、陳皮(各去白)、蓬莪術、京三稜、川楝(取肉)、青皮、杏仁(去皮尖)各等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為細末,入巴豆20粒(去油膜),和勻,醋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
注意事項

常服宜去巴豆。

使用方法

一歲常服2丸,臨睡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大成》卷十引湯氏方。

《局方》卷六: 七聖丸

配方組成

川芎半兩,肉桂(去粗皮)半兩,木香(生)半兩,羌活(去蘆)半兩,檳榔(生)半兩,郁李仁(去皮)1兩,大黃(蒸,焙;1分生用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氣壅盛,痰熱結搏,頭目昏重,涕唾稠粘,心煩面赤,咽乾口燥,精神不爽,夜臥不安,肩背拘急,胸膈痞悶,腹脅脹滿,腰腿重疼,大便秘結,小便赤澀。大腸疼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至20丸,食後、臨臥溫熟水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: 七聖丸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桂(去粗皮)1兩,遠志(去心)1兩,人參1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1兩,菖蒲1兩,地骨皮1兩。

功效主治

健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食後茶、酒下2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
《雞峰》卷十二: 七聖丸

配方組成

川羌活、綿黃耆、白附子、沙苑蒺藜、漢防己、五靈脂(別研)、地龍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下注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、20丸、腰子羹湯下,後用腰子壓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四: 七聖丸

配方組成

當歸1兩(酒浸),桂心(不見火,好者)、蒲黃、麝香少許,白芍藥7錢半,川芎7錢半,玄胡索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月事方來,腹痛難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空心鹽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四。

推薦方劑